“未來”“轉型”“一起配合”,在一場年夜咖云集的會議上,這三個詞被頻頻說起。
10月10日—12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一起配合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24年年會在北京舉行。成立32年來,國合會安身中國、面向世界,圍繞中國和全球環境與發展領域嚴重問題開展研討,提出政策建議,為推動漂亮中國建設和共赴綠色繁榮發揮了主要感化。
國合會年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圍繞“開放包涵創新一起配合,共建清潔漂亮世界”的主題,就降碳減污、綠色轉型、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熱點話題深刻交通和探討。
關鍵詞:未來
國合會年會舉行期間,記者在現場感觸感染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與會者,都是為了一個加倍美妙的未來而來。
說到未來,不克不及不提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保存和發展的主要基礎,也是我們地球性命配合體的血脈和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
生物多樣性保護正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國合會委員、經濟一起配合與發展組織環境總司司長廷德爾發現,比來的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積極或正向的激勵機制越來越多。
生態環境部部長、國合會中方執行副主席黃潤秋在年會上說,這些年中國實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嚴重舉措,率先提出和實施了生態保護紅線軌制,有用地保護至多30%的陸地,在這個區域里面,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都獲得了有用的保護。除了生態保護紅線軌制以外,中國還樹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天然保護地體系,設立了三江源、年夜熊貓等首批5個國家公園,建包養立了國家植物園。
大師心中的未來是什么樣子?在國合會特邀顧問、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梁錦慧看來,“生態文明”這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對未來展開想象,它意味著我們樹立跟天然的親密關系。她認為,城市是我們的神經樞紐,我們可以把城市當作人類創造與天然親密關系的一個空間。
若何擁抱更美妙的未來?在國合會副主席、中國氣候變化事務原特使解振華看來,要想解決我們所關注的問題,必須要樹立一種系統的思維,不克不及就環境談環境、就氣候談氣候,而是要將全球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動力、糧食、安康、生態、城市、農村、工業、農業以及未來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謀劃、統籌規劃,促進協同發展。
本年9月,聯合國未來峰會通過的《未來契約》提出,要應用科學技術和創新的氣力,為人類的未來做好準備。
國合會中方首席顧問、國務院發展研討中間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新一輪科技反動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以數字化、綠色化為重要特征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絕後活躍,未來增長的新前沿已經初現眉目,科技創新正在為應對氣候變化、動力危機等人類社會嚴重挑戰摸索新路徑。
前不久,國合會組織了前去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考核的活動,國合會委員、紅杉氣候基金會總裁吳思緹對當地將可再生動力、動力儲能和綠色制造結合在一路的做法印象深入。她說,從這次考核可以看到,未來應該到來了,至多未來在內包養網蒙古已經到來了。
關鍵詞:轉型
無論是解決當下的環境問題,還是嚮往加倍美妙的未來,轉型,都是大師分歧認同的實現路徑。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年夜會提出,各國要“以公平、有序和公正的方法,在動力系統中轉型擺脫化石燃料”,并且提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動力裝機容量較2022年進步三倍,加快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動力的轉型。
動力分布區域性差異是實現動力轉型的主要影響原因。共建清潔漂亮世界,傳統動力地區的綠色轉型至關主要。在本年的國合會任務中,“中國傳統動力地區低碳轉型路徑與政策——以煤炭三角區為例”是一個專門的研討課題。
中國的煤炭三角區,重要覆蓋內蒙古、寧夏、陜西和山西四個省份,這是中國甚至全球最年夜的煤炭動力湊集區之一,這一區域往年的煤炭生產量達到了35億噸,占中國的73%、全球的40%。
“煤炭三角區是中國主要的動力生產和外送基地,69%的煤炭都是調出到外省的,發電量的35%輸送到外省。煤炭三角區為國家動力平安作出了宏大的貢獻,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形勢下,面臨著動力綠色低碳轉型和空氣質量改良、經濟發展的三重挑戰。這一區域的轉型對中國甚至全球實現碳中和都具有主要意義。”國合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議,成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協調機制,樹立零碳電力產業貿易特區,設立煤炭三角區低碳轉型基金,促進這一區域綠色低碳轉型。
近年來,在動力轉型方面,中國下了許多工夫——煤炭消費占一次動力消費的比重從十年前的67.4%降落到往年的55.3%;累計完成南方地區3900萬戶的清潔取暖散煤管理改革;新動力公交車占比由十年前的不到20%進步到往年的80%以上。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底,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2.06億千瓦,是2020年末的2.25倍,提早6年實現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裝機容量的目標。
“低碳轉型是獨一的選擇。”解振華說,“阿聯酋共識”指明,近期應對氣候變化的標的目的和途徑就是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動力產能增添2倍,能效進步1倍。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納進了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樹立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這觸及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處所,現在大師都行動起來了,並且獲得了積極的進展。
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討中間主任哈爾沃森表現,中國在綠色轉型方面已經獲得良多成績,給人留下深入的印象,同時也給世界上其他國家帶來更多的啟迪和思慮。中國在這方面的成績遠遠超越人們的預期,甚至超越中國本身的計劃,不論是在電動汽車的生產方面還是在可再生動力的應用方面都是這般。
關鍵詞:一起配合
怎樣更好地保護環境?若何加速綠色轉型?怎樣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在國合會年會上,“一起配合”是大師給出的謎底。
德國聯邦環境、天然保護、核平安與消費者保護部國際政策司副司長希爾特說,面對天然、氣候以及淨化等方面的挑戰,選擇怎樣的解決計劃非常主要,落實全球協議不克不及再浪費任何時間了。
哈爾沃森也舉例說,沒有包養網全球的行動,全球塑料淨化到2040年將翻倍包養網,會給地球以及人類的安康帶來宏大的影響。
“在周全做好國內任務的同時,我們秉持人類命運配合體理念,積極建設性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管理,為推動構建公正公道、一起配合共贏的全球環境管理體系,共建清潔漂亮世界作出主要貢獻。”黃潤秋說。
在全球環境管理中積極推動國際一起配合,中國是行動派。
近年來,中國深刻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其他共建國家、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一起配合文件,正式發布《“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北京倡議》,推動打造投融資溝通一起配合平臺,并供給務實包養網解決計劃。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一起配合計劃,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2份氣候變化南南一起配合諒解備忘錄,累計為120多個國家培訓生態環境治理人員3000多人次。
一起配合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科技界也已行動起來。國合會委員、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國際一起配合部部長羅暉說:“我們在與國際科學理事會一起配合的基礎上發起設立了‘城市環境安康科學計劃’,與聯合國減災署一起配合樹立了‘數字減災科學計劃’。我們還推動世界各國的科技界和中國的科技界一路聯合發起一些專業的國際組織,包含陸地負碳國際組織、世界碳中和學會,還有國際環境科學學會等,盼望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配合行動起來,為可持續發展貢獻科技界的聰明。”
談到國合會時,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施泰納說,國合會是一個很是主要的平臺,已經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我們所處的時代在環境甚至全球一起配合議程方面,都需求這樣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