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数智查包養經驗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机理分析及评价指标研究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制造业门类齐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总量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跃升,发展规模日益壮大。虽然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和工业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状况却依旧存在。要想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品质与生产管理效率,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制造企业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即通过数智化融合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数智化融合转型中的“数”代表数字,强调信息化层面的网络、技术、数据等;“智”代表智能,强调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指制造企业充分利用数据等有效信息,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引领作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深化数字技术在生产、运营、管理及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实现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过程。

当前,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受到了政府与制造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不断完善制度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历史进程的交汇与创新,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数字经济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扣合点;要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进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主体新活力。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进行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资源配置视角。认为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产能效率的提升、打破传统企业的资源配置模式,能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生产成本视角。研究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质增效,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创新驱动视角。认为通过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研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有效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产品质量视角。认为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度挖掘处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可能潜在的问题,提高生产链的运行效率及产品质量,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形成一个非线性发展的复杂系统。在该过程中存在以关键要素为载体的连续、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多重循环与反馈。依据产业关联理论与系统动力学反馈原理,分别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及影响因素等关键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强调关注动态而非静态、整体而非局部地分析各要素行为的变化,使该过程得到持续良性的运行和发展,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研究其发展的科学规律。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目标要素:通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迅速发展,制造企业基础将持续壮大、融合提速升级、创新驱动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良性循环。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主体要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过程,只有基于各项主体才能完成。主体要素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各主体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着转型发展的效果。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是由不同主体要素组成的开放复杂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以数字化创新为引领和支撑,以产业融合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各主体实现多元共治,且发展伴随着整体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

政府机构。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提供引领与支撑;另一方面,政府利用数据共享、减税降费等方式来降低制造业转型的成本与风险,提高转型效率。

制造企业。制造企业是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执行者,也是转型的实现载体,是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主体要素。制造企业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品,更新产品生产工艺及流程,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实现数智化融合转型。

“高校+科研院所”。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通过政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推动关键技术的转移及成果转化,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平台企业。平台企业指通过搭建一个数据信息存储、分享、浏览及互动的平台来提供服务的企业总称。平台是各类数据的集聚地,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降低数据资源搜寻成本,从而助力企业的数智化融合转型。

中介机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与金融机构、数据管理中心等中介机构息息相关。转型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资金,金融机构等组织可有效促进融资需求的形成;数据管理中心通过推进数据在市场内的高效流通,逐步释放数据要素红利,从而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挥数据管理中心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助力作用。

消费者。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提高客户体验;反之,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对企业转型发展起到包養網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改善,从而助力制造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

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各主体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知识与数据为基础、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数智化融合发展体系,加强制造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借助平台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进而助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受到多方面、多角度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动力因素与障碍因素2个部分。

动力因素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传统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而互联网平台、智能设备等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效果。因此,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数智化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建立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定程度上会大力促进企业转型;人才已成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政策制度。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其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与环境保障。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推行起来会有更加清晰的方向,也更容易实现目标。

创新驱动能力。创新驱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制造企业摆脱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改善生产及管理模式,优化产线流程;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并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令创新引擎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

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与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激励作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不仅包括数字技包養網术的广泛应用及创新,还包括数字化的企业文化,以及数字化企业氛围的创建等。数字化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企业家具有数字化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企业环境中有知识交流等;数字化企业氛围,在企业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理念的应用,形成了一种积极、创新、高效、协作的文化氛围。

市场结构及需求变化。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市场结构及需求的变化。当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逐渐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制造企业唯有通过转型来实现自身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流程的数智化提升,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国内及行业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及行业背景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衰退,整体技术水平与工业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传统制造业的劣势不断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急需通过数智化融合转型来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价值链驱动包養網。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较低地位,这与我国制造业转型较晚、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等因素有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实行“底端向上”的制造业升级路线,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因此,一定程度上,价值链的驱动可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实现。

障碍因素

产业基础与技术支撑不够坚实。我国制造业核心关键技术比较薄弱,部分企业设备尚未基本实现自动化,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不够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下,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难免受限,缺乏安全稳定性,面临着被发达经济体势力制约、冲击的风险。

数据开放共享受到阻碍。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公共数据开放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未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体系,这导致数据实用性不高、可获得性弱、应用成果不突出等问题,进而阻碍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制造业数据涵盖了设备、产品、运营等多个方面,在数据采集、存储及应用过程中一旦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数据安全隐患。数据一旦被篡改或传播,将会导致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失衡,甚至威胁到企业与客户的隐私安全。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与路径分析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包養網转型可视为一个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动态发展过程。结合上述对该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可知,该过程中包含诸多要素,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稳中有动”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利用数字技术,依托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实现自身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流程的数智化融合转型,不断催生制造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了更加全面、直观地展示该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明确地了解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结合前文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及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可知,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是一个由多方主体参与、受多种影响因素作用、追求最大效益的融合发展过程。

流图是用清晰直观的符号刻画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变量的性质,进而阐述复杂过程的反馈形式及控制规律,为深入研究打基础的一种图形表示方法。主要包括4个基本要素:状态变量,描述积累效应的变量,也是过程运行的核心变量,本文构建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的状态变量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速率变量,与状态变量相对应,是描述过程中积累效应变化快慢的变量,本文所构建的速率变量为转型发展有效性、转型发展不适应性;辅助变量和常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存量或流量,描述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

为了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本文对不同主体驱动下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进行分析。

政府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一方面,通过数字政府的建设,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程度、政务应用程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各项数据信息实现有效聚集、分散程度降低,从而促进数据资源的可获得性;但此时若没有与数据安全相关的政策制度,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隐私数据信息有被泄露的风险;与此同时,政府的治理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完善,政府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等其他行业通过创新发展实现对制造业的协同反馈作用,有效辅助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提升制造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有了一定的成果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更加需要政府的扶持调控,并形成有益循环,进而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

制造企业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制造企业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性,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都会有所增强,进而提升企业的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另外,企业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不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绿色发展能力与市场核心竞争力,由此形成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的正反馈循环。通过该正向反馈,企业会继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促进更多创新产出,推动该系统高质量发展。

“高校与科研院所”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一方面,高校通过为制造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加强企业的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与科研院所也是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可有效增强科研院所数量及人才、数据等资源的聚集程度;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同建设创新服务平台,企业可为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资本支持,进而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最终提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通过这一良性反馈,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会进一步提升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的积极性。

平台企业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数字平台企业的参与下,可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数据信息集成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线上、线下的信息交互能力,提升有效信息的获取速度从而降低数据资源的搜寻成本,提升企业的数智化融合转型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制造与服务数字体系的建设,可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优化生产线,进一步形成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有益循环,实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

中介机构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完善企业创新融资体系,金融机构可为制造企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创新研发、营销宣传等多方面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并提升企业的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实现;金融机构在得到投资回报后会继续增加投资,由此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一些数据管理中心的参与可促进数据要素在企业间的有序、安全流通,引导企业提升数据驱动的生产要素配置能力,推动企业更好地进行数智化融合转型,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消费者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消费者会进一步参与其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监督与反馈。与此同时,社会公众监督平台的搭建也为消费者创造了监督发声的平台。公众既是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也是监督者;通过监督平台加强公众对企业的监管作用,推动企业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改善。在消费者发挥监督作用的过程中,会促使企业的数智化融合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数字化的需求体验得到满足,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监督治理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路径分析

在前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关键要素及逻辑分析基础之上,基于代表性、重点性和精简性原则,依据系统动力学循环反馈原理选取相关变量,利用Vensim PLE软件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图1),运行之后可以发现,关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反馈回路共有19条,分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发展的循环过程,揭示系统发展的机理与运行规律,从而为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由图1可知,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该系统,而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系统内部变量;并且,该系统中存在着众多反馈回路,不同回路之间相辅相成,纵横交错。通过运行Vensim PLE软件可以得出最为核心的6条反馈回路来反映该系统实际运行的状况。

路径1: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程度→(+)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性→(+)制造业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2: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数字政府建设情况→(+)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程度→(+)政府数字战略的实施→(–)社会信息分散程度→(–)数据资源可获得性→(+)企业数据泄漏风险→(–)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负)。

路径3: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金融机构资金供应能力→(+)企业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4: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政产学研合作水平→(+)创新与服包養务平台建设→(+)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产品质量与创新程度→(+)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5: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创新资源投入研发程度→(+)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生产制造效率→(+)制造业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6: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公众参与治理程度→(+)公众监督作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除了上述6条主要的反馈回路外,该模型的其他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因果关系,系统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进而形成一定的反馈回路(反馈环)。通过反馈回路的信息可知,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主体要素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即:一种主体可以影响另一种主体,进而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相应影响。每个反馈环都存在一定的极性——正反馈环具有自我强化的效果,负反馈环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中正反馈环数量要大于负反馈环,这说明系统的自我强化作用要比自我调节作用更大,在正负反馈环的共同作用下,系统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前文对不同主体驱动下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及路径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其中,各个主体虽然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同一目标要素在该系统中运行。本文结合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依据关键要素与机理分析,以网络模型中的状态变量作为一级指标,以反映系统中各要素的现实状态;根据前文得出的6条路径,本文设计包括产业基础、两化融合、创新驱动、质效提升、治理体系、绿色发展等6项一级指标,以及数字基础、企业基础、数字化水平等14项二级指标和36项三级指标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指标体系不仅适用于对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细分行业之间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的横向评价,也适用于不同发展时间阶段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纵向评价。

本文通过厘清国内外学者关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主要研究脉落与关键问题,提炼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产业关联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综合网络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该网络模型揭示的运行机理与路径,从产业基础、两化融合、创新驱动、质效提升、治理体系、绿色发展等6个方面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孙小强、高秀云、王玉梅,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蓄势待发”_查甜心包養網中国网

建立交易场所80余家,2023年发布政策文件超40份——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蓄势待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包養和流通使用。”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目前正“蓄势待发”,但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效率还有待提包養升,亟待从各个环节全方位强化数据流通安全合规治理,以数据流通畅通赋能百业兴旺。

3月12日,在多位数据领域专家的见证下,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所属中节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节能数科”)向数字化领域又迈出了一大步。在当天举行的战略发布会上,节能数科发布了“数据双循环”发展战略,并与3家合作伙伴分别签署数据资产评估合作协议、数据运营合作协议等。

数据要素政策逐步细化

近年来,我国数据要素相关政策进入体系化构建阶段。2020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2022年,《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展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印发;不久前,《“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

“我国数据要素政策逐步细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闫树注意到,2023年,我国各省市发布数据要素相关政策文件超过40份,场内外数据交易继续推进。2023年新建数据交易场所7家,目前国内数据交易场所已超过80家。

国家信息中心国信卫士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数字经济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志军介绍,“数据二十条”对数据包養網产权、数据交易流通、数据收益分配以及数据安全治理制度,勾勒出“四梁八柱”的宏观架构,初步搭建起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各个行业和地方正聚焦数据要素政策创新点,积极探索,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成为热点

“公共部门、企业等组织的数据开放、共享、交易已产生多样化实践,数据要素产业培育加速,数据资产相关创新涌现。”谈到目前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态势,闫树如此概括。

值得关注的是,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成为热点方向。

“各地和各行业开始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引入社会化力量进行开发利用,促进公共数据供给提质增效。”闫树说。

此次发布会上,节能数科与合作伙伴签署的其中两份合作协议就涉及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节能数科与辽宁省营口市大数据管理局签署的数据运营合作协议,主要是探索基于地市级多维度公共数据的数据产品研发,加快推动当地数字包養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 节能数科总经理张栩说。

张栩介绍,该公司与河北省邢台市生态环境局签署的环境责任险示范项目合作协议,依托生态环境公共数据,大幅优化传统环境责任险的产品设计,促进新型环境责任险的推广和普及。

数据确权、流通仍需法律支撑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仍面临多项挑战。

“现有数据领域制度规则仍难以完全满足解放数字生产力的客观需求。”闫树分析,近几年数据要素领域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搭建起数据安全基本法框架,但在数据确权、数据流通等环节,支撑性的法律法规仍未完全满足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需求。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数据产权制度仍缺乏法律依据,北京、广东、贵州等多个省市正在探索数据产权登记,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操作指引;在数据交易环节,市场缺少统一定价标准,买卖双方多依赖协商定价,缺乏规包養網范的价值依据。

展望未来,闫树认为,我国“1+N”数据要素制度体系将加速完善。同时,数据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体现于实际应用,因此拓宽数据要素对各行业赋能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将是未来发展的长期主线。

“建议深挖各类行业数据应用,面向医疗健康、自动驾驶、互联网营销、金融征信等重点场景,提炼数据要素共性制度需求,打通重点行业数据流通应用堵点和难点。”闫树说。(记者 刘园园)

电动汽车助力我国能源安全与“碳达峰、查甜心包養網碳中和”协同推进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在全球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下,能源形势逐渐严峻,能源格局亟须变革,能源安全也深受波及。为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多次制定国家性、区域性和部门性的能源战略与环保战略,如“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与“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然而,在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共同推进的过程中,快速减排策略也带来了一定能源安全风险。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些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都体现出我国在积极寻找于不同步调中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大同步。

汽车行业作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断壮大的产业规模导致石油需求量与尾气排放量迅速增加,成为限制能源安全和增大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变革大规模开展,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汽车行业必将经历巨大转变,这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降低碳排放量具有积极作用。电动汽车能够推动能源多样化发展,减少交通行业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国家能源风险;同时,电动汽车零排放特性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各国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为电动汽车市场注入活力,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销售量呈指数增长趋势。2022年,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780万辆,同比增长68%;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因此,关注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对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研究侧重于描述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与实现“双碳”目标工作的现状、发展方向和两者之间的矛盾,缺少电动汽车等产品对两者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实证分析研究。本文在厘清我国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关系的基础上,以电动汽车的高效能、零排放特征为核心,构建双三角理论,解析其对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从稳定性和协调性角度,分析电动汽车对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推动作用,该推动作用涵盖政策协同、技术协同和整合协同3方面。为持续放大这些推动作用,未来需构建以政策网络为保障、储能技术为立足点的双边整合协调系统,以提升电动汽车在助力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同步性、协调性,指引电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心与方向。

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已不再是简单地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同时还关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随着新型能源安全观深入人心,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双碳”目标等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也逐渐被纳入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中。在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推进过程中,由于两者的目标、定位等方面不尽相同,无法做到完全协同并进,因此,理顺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能源安全是“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石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分析指出,全球到2050年左右将实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球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和共识。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为达成“双碳”目标,我国势必要走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型之路。我国资源禀赋决定了当前阶段我国的能源供给与消费均以煤炭为主(表1),为了保证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暂时难以改变,“双碳”目标也不是摒弃煤炭,而是不断开创高效技术,推动煤炭的高效、科学、绿色使用,巩固煤炭的兜底地位。

为保障煤炭兜底、能源供应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仍需以能源安全为基石,以妥善利用煤炭为主要途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模式有2种:煤炭清洁化利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贯穿“双碳”目标的整个实现途径——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涉及煤炭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利用。预计到2050年,煤炭替代碳减排贡献率占全球碳中和的47%,碳减排、碳封存和碳循环贡献率分别占21%、15%和17%。煤炭替代化应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等使用清洁能源的产品,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这充分表明绿色低碳与煤炭兜底并不相悖,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同时也是推动“双碳”目标稳定前行的基石。

“双碳”目标下保障能源安全工作面临风险挑战

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之间关系复杂,我国在实现“双碳”目标道路上面临起步晚、任务重、窗口期短等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预期目标与供给稳定压力。预期目标无法兼顾最优。实现“双碳”目标工作侧重环境可持续发展,而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侧重为国家稳定提供能源供给支撑。在资源有限性条件的制约下,两者很难同时达到最优目标。能源供给的稳定性。若要如期完成“双碳”目标,需要立即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然而,对煤炭的清洁与替代使用也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与时间才能完成,这些都会给能源供给稳定性带来威胁。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归纳,本研究发现不同阶段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表2),快速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加剧了能源安全保障的风险挑战。传统能源安全风险。政府强调减排政策,化石能源生产和投资需求受影响、被抑制,化石能源产品产能下降、价格激增,导致我国传统能源供应安全风险。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能源低碳转型使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重心转向电力系统,以化石能源为底色的能源安全问题将演化为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问题。我国拥有全球60%—70%的光伏产业链资源发电系统和40%的风电产业链资源,但当前可再生能源在发电过程中自身的波动性与不可调度性等缺点未能合理解决,大规模应用与并网增加了当前电力系统运行出现不稳定性情况的几率,提高了能源供应安全风险。

传统的燃油汽车依赖于石油资源,而石油资源的采集、运输和使用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因此燃油汽车难以同时兼顾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为了解决这道难题,我国政府推动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车的变革。一方面,电动汽车作为清洁产品,使用电能代替化石能源燃烧,因此具有较低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电动汽车使用电池储存能量,不需要燃料,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从而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因此,电动汽车有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电动汽车助力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

电动汽车的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深入分析其对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对规划电动汽车市场扩散重心、技术提升、降低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双三角理论由“可持续发展三角”和“能源不可能三角”共同组成,分别从“能源—经济—环境”3个维度(以下简称“‘3E’系统”)和“能源价格—能源供应—能源生态”3个维度(以下简称“能源子系统”)描述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对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影响贯穿“3E”系统与能源子系统,涉及实现路径、短期现状与长期目标3个层次。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两系统三层次”的理论机制分析框架(图1)。

“3E”系统下:电动汽车的稳定性推力

在社会与经济发展速率调整的过程中,能源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动态关联变化被称为“3E”系统的内部稳定性挑战。“可持续发展三角”理论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缓解环境问题,政府应推行“双碳”政策,这类减排策略主要从能源领域切入,把握机遇转型,也就是说,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往往息息相关。尽管如此,能源转型也理应以维护能源安全为主要前提。然而,“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技术、资金与时间成本来高效清洁化利用煤炭,且基于能源安全保障考虑,短期内能源结构调整难以完成,这些都使得能源供给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3E”系统下的电动汽车对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具有推力作用,其主要表现为电动汽车行业能跨越短期现状和路径层次的缺陷,维持能源供给与电力系统稳定。就能源供给稳定性而言,电动汽车使用电能替代燃料作为动力驱动,而电能由化石燃料、水电、风电、核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多种不同动力来源供应,保障了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能源的依赖,降低了能源系统的风险,提高了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就电力系统稳定性而言,实现“双碳”目标要求社会整体广泛使用清洁产品与清洁能源,进一步将能源消耗压力聚焦到电力系统上。而电动汽车由于自身具备储能装置,因此其充电时间和充电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可以在电网压力大时提供储能支持,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能源子系统下:电动汽车的协调性推力

实现供应安全、清洁低碳、价格可及的能源供应是全球能源转型的终极目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三大目标的协调发展被业界称为“能源不可能三角”难题,即能源子系统下的不可能三角矛盾。在能源价格低廉可及的前提下,能源供应与能源生态无法同时达到最优,国家或政府必须对能源系统上述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和协调。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稳定是能源安全的主要目标,而维持能源生态稳定也势必需要推行“双碳”政策。因此在技术与资源条件限制下,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也面临同种不可能难题。

能源子系统下的电动汽车对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推力主要表现为长期来看两者在预期目标上的同步调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一种以清洁能源驱动的交通工具,可以减少传统燃油汽车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我国能源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同时,电动汽车的推广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电动汽车的电能来源可以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进一步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技术创新,减少车辆行驶带来的尾气排放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巨大潜力。

电动汽车是助力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电动汽车是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基于上述电动汽车对两者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分析可知,要明确包養电动汽车助力两者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则需要准确判别分析电动汽车协同作用的落脚点,这些协同作用可归结为政策协同、技术协同和整合协同3个方面。

政策协同

政策协同指的是电动汽车推广下的政策灵活协同与政策宏观调控协同。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工作会影响能源供应安全的稳定性,电动汽车的发展从源头上为缓和两者冲突提供了可能(图2)。政策灵活协同。电动汽车的推广可以直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损耗,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电动汽车使交通运输动力从高污染的化石能源转向以电能为主的清洁能源,进而降低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延长能源储量的可开采年限。在能源储备充足、能源供应稳定的基础上,政府工作重心可以偏移至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中的气候变化或环境安全等其他领域,以此推动“双碳”目标进程。政策宏观调控协同。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可以间包養接影响能源价格,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双碳”政策下,减排策略提高了化石能源成本包養網,传统能源生产和投资需求受到抑制,供给弹性降低,能源价格飙升,加剧了能源供应风险。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需求,根据市场供求定理可知,需求变动导致均衡价格与数量同方向变化,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将下降,弱化了能源安全的风险。

在推广电动汽车过程中,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协同一致性较低。各地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电动汽车激励政策标准不一,不同地区的电动汽车产业规模不同,可能造成市场失衡和资源浪费,导致协同发展的效果不理想。此外,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不强。在政策调整过程中,政府很难根据管辖区域的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和实现“双碳”目标工作之间的矛盾级别制定相适宜的政策,这也可能对电动汽车的推广和能源结构转型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协同

技术协同指的是电动汽车与电网系统协同运行下的储能技术升级、充放电技术优化。电动汽车与电网系统协同运行的“车辆到电网”(V2G)模式允许电动汽车将其电池存储的电能释放到电网中,以便于稳定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响应电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本文在按照电动汽车在V2G模式下参与电网服务的“成本—收益测算方法”,根据峰谷电价差构建了峰谷电价差(Pgap)为0.3元、0.4元、0.5元、0.6元、0.7元和0.8元共6种情景分析V2G模式下的单车用电调节总收益与净收益情况(表3)。结果表明,V2G模式下蓄能—储能总收益与净收益均随着峰谷电价差增大而增大,即在峰谷电价差距较大的地区投入电动汽车往往能调节电网用电波峰波谷,且能带来更高的收益。数据支撑下的实证表明引入V2G模式的电动汽车对于电网来说具有正效应。

电动汽车与电网系统协同发展主要依赖V2G模式下储能技术与充放电技术的紧密联合,已实现能量高效利用和电网优化调度。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在电动汽车停车充电时,电池可以作为电网的储能设备,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而在电动汽车需要行驶时,电池可以作为移动式储能设备,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供电动汽车使用。储能技术可以将电动汽车的电池作为移动式储能设备,放置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与电网系统进行互动,这种基于储能技术的双向能量流动可以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系统的协同发展。优化电网负荷管理。通过充放电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充电智能化控制,避免电动汽车集中充电对电网带来的冲击;同时,电网可以通过充放电技术,对峰谷电量进行平衡,实现负荷的优化调度。

整合协同

整合协同指的是电动汽车对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达成最优的有效推力,具体表现为依托政策与技术推动的电动汽车节能减排双效用协同发展。电动汽车兼具良好的节能和减排效益,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步调发展。本文通过能源消耗与碳减排测算模型,并按照电动汽车(EV)与燃油汽车(FV)市场占有率比例构建了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中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不同占比的情况,即电动汽车占比0%、20%、40%、60%、80%和100%对应燃油汽车占比100%、80%、60%、40%、20%和0%共6种情景,分析了2015—2022年,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情况(图3)。结果表明随着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比例上升,道路汽车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均有所下降,电动汽车节能减排双效应明显。随着电动汽车的技术升级,能源消耗在2018年达到高峰后渐趋下降;随着时间推移,提高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对减排的边际效果逐渐减弱,但汽车碳排放总体上仍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实证表明电动汽车兼具良好的节能和减排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不断优化,电动汽车将会在未来成为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由于油耗与电耗单位指标不一致,故计算能源总消耗费用时,统一折合成费用度量;EV指电动汽车,当EV=0时表示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中电动汽车占比为0%、燃油汽车占比为100%,其他同理

电动汽车可以依托政策与技术推动节能减排双效用协同发展。政策层面。政府可以制定购车补贴、减免车辆购置税、制定排放标准等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和企业技术升级,扩大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提高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排效益包養網比較。技术层面。节能减排技术具有多阶段、多样性等特点,贯穿电动汽车的生产至回收阶段。节能减排技术包括车身轻量化技术、高效驱动系统技术、智能充电和管理技术、能量回收技术等。例如,采用轻量化铝合金车身和碳纤维增强材料可以降低车身自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行驶里程;采用永磁同步电机、变速器无级变速技术等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这些技术手段均可避免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为电动汽车节能减排双效用协同发展提供支持。然而,电动汽车在推广过程中也存在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安全事故频发、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这影响了电动汽车的发展,为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工作的协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政府应建立以政策网络为保障储能技术为立足点的双边整合协调系统,以缓和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与实现“双碳”目标工作之间的潜在矛盾。基于此,提出以下3点建议。

充分发挥电动汽车产业在构建兼容性政策网络中的保障作用

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对能源安全政策和“双碳”政策间的冲突有缓和作用,但从政策制定源头解决两者间的矛盾则更为重要。

预防政策冲突。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以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为抓手的政策,分时、分段优化政策目标,融合能源与环境政策冲突点,充实顶层规划的政策储备工具箱。

构建层级网络。以电动汽车产业为桥梁,优先制定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兼容发展的政策,如加快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化、电气化、储能化进程等。通过健全电动汽车产业内自上而下的政策体系,从供应端、技术段、回收端共同建立政策网络机制,从政府侧、企业侧等外部协同发展构建政策网络结构,扩大政策可选择空间。

地方因地制宜。地方政府应当针对当地环境与能源系统的实际情况,把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作为政策工具之一,在目标制定、政策执行和施行反馈中吸取经验、因地制宜、动态调整政策方向。

通过技术手段强化电动汽车在当前阶段的储能作用

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不高是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和实现“双碳”目标工作的共同痛点,但负载V2G模式的电动汽车作为储能的重要工具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需从电动汽车设计至回收各阶段综合策划以降低电动汽车储能装置成本、提高储能能力与水平,扩大电动汽车储能布局面。

电动汽车设计阶段。通过完善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部件,设计不同的高效储能系统,以实际应用场景诉求为参考标准,针对具体场景、电池充放电能力、储能机的最大功率、负载的用电时段等因素详细分析、设计、挑选合适的储能系统,提高电动汽车储能能力。

电动汽车生产阶段。重点利用轻量化技术制造电动汽车车身部件,选择不同方式产生的能源装备电动汽车的储能系统,缩减装备各环节的割裂式管理,通过协同优化整合降低储能系统装备成本,避免能源浪费。

电动汽车使用阶段。采用高效电机、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等高效驱动系统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剩余的能源存储起来以保证后续行驶时能源自给自足,同时包養網排名可以使用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监测电池的状态和性能,减少电池的寿命损失,提高储能效果。

电动汽车回收阶段。运用环保的回收技术系统化、梯次化地利用退役动力电池,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利用价值,降低储能装置成本,为下一阶段储能技术的升级节余资本。

联合政策—技术建立双边整合协调系统

电动汽车节能减排的双效益效果使其成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与实现“双碳”目标工作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政策与技术是其最主要的途径,构建政策—技术双边整合协同体系有利于并行推进能源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保障工作。

政策联合。与各国政府联合制定统一减排目标、统一充电标准的车辆等,从而促进国际市场互通,扩大电动汽车市场规模。

技术联合。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工作,共同解决电动汽车的技术难题,尤其是电池技术、充电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等与节能减排息息相关的技术,从而提高电动汽车的节能效用和竞争力。

资源共享。建议各级政府共享电动汽车相关资源和人才交流库,鼓励企业公开电池材料、电动汽车零部件、充电设施等制造细节与方法,降低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互派专家和工程师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从而促进电动汽车技术的共同进步,以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安全隐患问题,共建共用配套设施。

(作者:郭剑锋、张雪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曹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复,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守护如画山水 建设精美查包養县域——重庆市实行“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强县富民_中国网

一大早,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养殖户蒲东兵就忙碌起来了。“这批芦花鸡今天出栏,一会儿就要上车运到湖北。”蒲东兵一边忙着装笼,一边告诉记者,这是他今年出栏的第一批芦花鸡,有2000多只,基地提供鸡苗、鸡棚和饲料,自己只负责饲养,出栏时由基地按30元一只回收。蒲东兵去年赚了10多万元,今年准备把规模扩大一点。

龙驹镇是重庆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镇、万州区乡村振兴重要支点镇。2019年,龙驹镇通过鲁渝(济万)协作平台,从山东省济宁市引进包養網芦花鸡,目前已形成年出栏芦花鸡100万只、产蛋3000万枚的养殖基地,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重庆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协调发展任务繁重,发展潜力大后劲足。重庆山区库区包括渝东北、渝东南17个区县,面积5.3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90.62万人,处于我国中西部结合地带,连南引北、承东启西,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战略定位。打造山区库区强县富民标志性成果,事关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全局。

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落实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强县富民,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做好山水文章:点亮乡村、带富村民

眼下正是老鹰茶的采摘季节。在巫溪县蒲莲镇的老鹰茶林里,茶农郑发臣一边采摘嫩芽,一边聊起自己种植老鹰茶的故事:“这里有300棵茶树,我种了20年了。以前老鹰茶卖不上价,现在有了保护价收购,我每年有7000元的净收入咧。”

巫溪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境内地形、土壤和气候都适合老鹰茶树生长。近年来,巫溪将老鹰茶纳入“一县一品”发展规划,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老鹰茶特色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全县老鹰茶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1862户茶农户均增收6000余元。

大山大水的重庆践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将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的独特优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瞄准山地特色农包養網业,发展以辣椒为代表的“红色”调味品、以黄连为代表的“黄色”中药材、以莼菜为代表的“绿色”果蔬等优势产业,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黄连种植规模和产量占全国60%、全球50%,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莼菜种植基地。独具特色的“三色经济”产业链点亮了乡村,富裕了村民。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依托境内644种中药材资源打造“武陵药都”,全县中药材基地面积超过38万亩,以山银花产业为主导的“一村包養一品”专业村25个,2023年山银花综合产值超过7.5亿元。小小山银花,成了群众增收的“致富花”。

同处武陵山腹地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发掘当地生态价值和资源优势,打造全县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酉阳800”高山生态有机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前三季度,“酉阳800”系列产品销售额6.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海拔经济”成为强县富民新动力。

长江三峡库区温和的气候、丰富的降水和充足的日照,孕育了忠县忠橙、奉节脐橙、巫山恋橙等生态“宝贝”。忠县通过柑橘、笋竹、生猪产业循环发展,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还建成了5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和“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过去的荒山土坡,都变成了金山银山!”忠县白石镇打泉村村民王志孝说。

大山大水中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也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南川金佛山和武隆仙女山都是世界自然遗产。2023年4月,南川区推出全程约178公里的环金佛山旅游线路,串联起沿线14个镇街68个村居的500多个分散景点,当年自驾游车辆就超过了400万辆次。

傍晚,雨后的乌江彭水县城段,平流雾笼罩着城市与江面,游船缓缓航行在乌江上。游客们夜游彭水县城,赏两江四岸夜景。近年来,彭水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打造“沉浸式灯光夜游”项目,以全新的光影技术,不断丰富“夜味”“夜赏”“夜玩”“夜购”等业态,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开州区的汉丰湖水域面积达15平方公里,是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人工湖,也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内陆湖。开州区以湖兴城、以湖塑旅、以湖彰体、以湖促农,着眼一湖碧水做好“水文章”,发展“水经济”。2022年,环汉丰湖区域经济总量超过317亿元,农家乐和特色民宿超过1000家,辐射带动近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发展现代产业:县域经济振兴有了“压舱石”

3月27日,奉节县举行2024年一季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共签约涉及眼镜制造、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80个项目,预计将新增就业岗位3200多个,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1亿元。

工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重庆市委、市政府激励引导山区库区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夯实县域经济振兴的“压舱石”。

一排排机械手精准抓取工件,AGV配送小车来回穿梭转运物料,空中的传送平台有序运转……日前,在位于重庆市长寿区的重庆小康动力有限公司智能工厂,记者看到多条生产线正秩序井然地进行生产,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华为赛力斯旗下两款新能源汽车搭载小康动力增程器产品,受到市场与用户的好评。因订单量激增,公司满负荷生产,加班加点为赛力斯供货,目前每天的产量达3000多台。”该公司总经理助理余颂彬说。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长江和乌江交汇处的涪陵区,是重庆的传统工业大区。区委、区政府紧扣重庆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规划,绘制了涪陵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蓝图,聚力打造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两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3个五百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等4个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等9个“新星”产业集群。2023年,涪陵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71亿元,同比增长6.7%。

山区库区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强县富民之包養路也各不相同。云阳县立足县情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能源电子和绿色消费品三大产业集群。2022年,云阳地区生产总值和投资增速均居全市第一;2023年,全县市场主体历史性突破11.5万户,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300亿元。今年一季度,云阳新增城镇就业同比增长了61.5%。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重庆梁平高新区的重庆渝玫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5条生产线全力运转,工人们正忙着生产、打包火锅底料、自热火锅、青椒酱等产品,呈现出一派赶订单、忙生产的火热场景。“今年一季度,我们接到不少上百万元的大订单,算得上是‘开门红’,给我们鼓足了信心。”该公司执行董事吴文梅介绍,目前,公司产品订单充足、产销两旺,陆续还接到不少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三季度。

完善县域功能:让县城容得下、留得住人

丰都县的户籍人口是85万,常住人口只有56万,过去10年常住人口减少了9.2万。人去了哪里?为什么县城留不住人?为什么农业人口转移舍近求远?……2022年,新一届丰都县委提出“丰都八问”。

“‘丰都八问’是重庆山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强县富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丰都县委书记张国忠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通俗地说,就是要补齐县城的工位、学位、车位等功能短板,切实提高县城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只有这样,县城才容得下人、留得住人,真正成为促进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秀山县过去缺少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学生都选择在外地读书。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往返学生和陪读家长都要挤满一趟趟“学生专列”。2009年,秀山投入近2亿元修建高级中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用人政策和“多劳多得、优级优酬”的绩效办法吸引教师。截至2023年,12届毕业生中有超过1.2万人进入重点本科院校。如今那列搭载外出择校学生和家长的“学生专列”早已停运,名声在外的“秀山教育”还吸引了上万名县外学生前来求学。

2022年3月,垫江县周嘉镇1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组建了一家业务涵盖小微工程、养老服务、市政环卫、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强村公司”。截至目前,这家公司已实现营业收入3500余万元、利润3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160万元,村均实现收益超过1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780余万元。“我在公司每个月有1000多元工资,每年还有四五千元分红。家里的债务不光还清了,还有了一点小积蓄。”周嘉镇勤劳村脱贫户王良平说。

据垫江县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县农业农村委主任李德飞介绍,垫江鼓励以村集体联合投资入股的形式抱团组建市场化经营主体,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全县已累计发展镇村两级“强村公司”157个,2023年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入突破1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89%。

丰都县以“新农人”为抓手推动乡村发展带动强县富民,以和美乡村为重点推动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家园,以家庭建设为基础推动乡村治理促进基层稳定。全县71家“强村公司”建成共富农场220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平均超过30万元,带动农业市场主体同比增长4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4%。

21世纪以来美查包養網心得国科技政策演变特点及启示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科学技术之变(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世界大变局的“加速器”和主要变量。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加速发展时代,科技发达国家充分发挥其科技基础优势和科技政策导向作用,全面强化其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前沿领域布局,力争在新科技革命及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在科技事业发展国家建制化的当今时代,科技政策制定对任一国家都意义重大,能够直接影响未来科技发展路径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美国自二战后,形成了以《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思想为轴心的科技政策体系,该报告明确指出政府应当制定全面的科技政策资助科学研究。冷战结束时,美国科技政策体系已经成熟化和系统化,这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使21世纪初美国的综合科技水平在全球处于一国独大独强的显赫地位。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多极化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科技迅速崛起,美国的全球科技领先地位受到明显挑战。近几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崛起及其世界性影响力的提升被美国视为“步步紧逼的威胁”(pacing threat)。美国为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不惜对我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等,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中美竞争更加激烈,被称为“新冷战”。美国不断调整和强化科技政策作用,科技政策研究中更是将应对中国竞争视为是保持其科技领先地位的首要因素。例如:2019年9月,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发布《创新与国家安全:确保我们的优势》报告,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是美国的经济伙伴,又是战略竞争对手”。2020年11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合作的中美科技关系工作小组发布《迎接中国挑战:美国科技竞争新战略》报告,为应对中国挑战、提升美国竞争力和保护国家安全提供了16条政策建议。2021年1月,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掌舵:迎接中国挑战的国家技术战略》报告,认为“崛起的中国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了直接挑战,美国有必要制定国家技术战略,以保持其在创新和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在此背景下,研究美国近20年来科技政策的演变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美国科技战略规划的发展趋势及走向,观察科技政策效能与科技创新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这对于我国优化科技政策制定、前瞻科技战略布局和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聚焦于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按照美国总统任期总结各阶段科技政策重点,梳理和归纳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基本脉络,以便对美国科技政策发展全貌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将科技政策落脚至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入方面,系统分析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历史演变,从侧面线性反映美国科技政策的作用效果;通过以上分析,将相对全面地反映美国近20年来整体科技政策发展走向及战略布局重点,为我国科技战略发展和科技政策布局提出若干启示思考。

美国21世纪以来科技政策发展历程

科技政策往往能反映科技治理的国家意志、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及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按照21世纪以来美国总统的任期划分阶段,以小布什政府时期为起点,广泛搜集各时期的战略方针、科技规划、研究报告及批准的法案等政策文件,重点分析科研投入强度、前沿领域布局、人才培养和对华态度等科技政策问题,但不涉及科技政策的具体操作和实施细节。

小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2001—2008年)

克林顿政府时期为小布什政府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相对平稳,主要呈现出3个特点:提升美国全球竞争力成为重点关切。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达至繁荣》报告,制定了提高美国创新能力的行动议程。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发布《站在风暴之上:为了更辉煌的经济未来而激活并调动美国》(以下简称《站在风暴之上》)报告,指出迫切需要全面协调的联邦努力以增强美国竞争力。2006年,小布什签署的《美国竞争力倡议:在创新中领导世界》,这直接促进了2007年《美国竞争力法案》的生效。 推行教育改革,扩大教育投入。小布什政府上台初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于2002年形成法律,旨在提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2007年8月,《美国竞争力法案》要求把国家科学基金重点用于奖学金支持计划、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师资培训和大学层面的STEM研究计划。2007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发布《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报告,指出美国亟需建设一个强大的、协调一致的STEM教育体系。重视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发展。小布什政府在保持信息技术先进地位的同时,将能源技术、纳米技术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例如,在纳米技术领域,2000年2月,白宫发布《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美国进入全面推进纳米科技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小布什签署《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随后美国不断定期发布《国家纳米技术战略规划》(迄今已发布6份),使其纳米技术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奥巴马政府的科技政策(2009—2016年)

奥巴马政府时期充分发挥联邦政府科技政策导向作用,先后3次发布国家层面的创新战略,从而构成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科技政策框架。主要包括:重视对基础研究、STEM教育等基本创新要素投入。2009年2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以下简称《ARRA法案》),致力于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复苏,这使当年美国研发经费增幅达历史新高。基于该法案,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要求加大政府在基础科学、教育和新兴产业技术领域的投资,以增加就业机会、恢复美国经济。同时,奥巴马政府时期将STEM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注重STEM教育者素质的提升,同时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大力吸收国际高级技术人才,2013年发布《联邦政府STEM教育五年战略计划》,2015年通过《STEM教育法案》。注重对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等科技前沿创新布局。2011年《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关注创新为民生服务,重点转向激发创新活力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繁荣。美国在科技政策中强化前沿技术攻关,先后发包養布了“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国家机器人技术计划”“材料基因组计划”“脑计划——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精准医疗计划”“清洁能源计划”等。其中,先进制造是美国重点布局领域,围绕其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战略报告等。强调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2012年1月,美国商务部发布《美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美国21世纪经济增长和维持竞争力领先地位的关键。2015年《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强调政府是创新主要服务者,提出了包括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推动私营部门创新和催生国家重点领域优先突破等具体措施以提升政府服务创新的能力。

特朗普政府的科技政策(2017—2020年)

通过特朗普政府各财年的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和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的各项战略、文件等,结合2020年联邦政府总结发布的《提升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特朗普政府亮点:2017—2020年》,可以洞察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科技政策布局。主要有:高度关注国家安全,实施“美国优先”政策。特朗普奉行“单边主义”保护政策,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巴黎协定》等一系列国际协议,同时收紧竞争对手国家留学生签证;在新兴科技领域强调美国利益优先,以实现“美国再次伟大”的战略目标。2017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为恢复美国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明确了战略方向。科研投入持续增长,激励企业创新。特朗普政府在各财年研发预算提案中都主张削减基础研究等非国防研发支出,大幅增加国防研发预算。但由于美国科研经费控制权在国会,而不在政府,最终联邦财政科研总投入仍呈增长态势。为激励企业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2017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减税与就业法案》。重视新兴技术研发,促进未来产业发展。2020年10月,美国白宫发布《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明确列出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科学等20项“关键与新兴技术”清单,围绕这些关键与新兴技术领域,联邦政府相继发布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和法案等。

拜登政府的科技政策(2021年至今)

拜登政府的科技政策发展走向可从白宫网站的行政命令、声明文件及2022、2023财年研发预算中进行研判。主要有: 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问题。2022年4月,白宫发布《关于应对COVID-19长期影响备忘录》,以促进公民健康和国民经济尽快从疫情中恢复。此外,拜登政府表示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开展绿色经济,重返《巴黎协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拜登政府2021年呼吁投资1800亿美元用于研发和未来的技术,明确指出在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5G通信技术、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与国家战略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领域,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动权。2022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目录更新版,被视为是支持美国国家技术安全、保护敏感技术和争夺国际人才的重要参考,并推动《2022科学与芯片法》正式立法实施。加大力度吸纳全球优秀人才,实行“友岸合作”的多边主义政策,强化科技军事联盟。拜登政府提出了新的吸引人才政策,例如,新增22个STEM教育专业,延长STEM相关专业J-1签证(交流访问学者签证包養)期限,以及简化STEM专业人才的绿卡申请流程等。拜登政府强调联合盟友国共同应对外来威胁。2021年3月白宫发布《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2022年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要求重振美国在世界各地的联盟和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及其他共同威胁。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入的历史演变分析

研发投入政策是国家科技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科技政策作用效果最为直接的反映和体现。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作为国家科技投入核心战略性资源和代表,分析其长时间序列下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感知美国21世纪以来科技政策演变规律,观察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

美国总体研发投入强度

二战以来,美国R&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图1)。按照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国R&D经费投入变化趋势与其国家科技政策演变高度一致:1953—1964年,美国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并受苏联成功发射卫星的影响,大力支持科学研究。该时期,美国R&D投入强度急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由于科学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公众对科学产生了质疑,进而导致R&D投入强度下降。20世纪80年代,美国积极鼓励和支持产业界研发以应对日本经济挑战,美国R&D经费投入增加并扩大了其使用范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赢得了与苏联的冷战及与日本的经济竞争,美国R&D投入强度开始平稳发展,逐渐保持在其GDP 2.5%—3.0%的水平。2017年之后,面对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美国认为其科技地位再次受到挑战,又增加了R&D经费投入,在2019年首次突破了3%,达到了3.12%。

具体来看,美国R&D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和企业。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R&D投入强度与联邦R&D投入强度变化曲线高度一致,之后与企业R&D投入强度变化一致。这说明:美国R&D投入开始以联邦政府投入为主导,随着企业R&D投入的快速增加,其在国家研发体系中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R&D投入主要影响因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00年之前,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强度整体上一直在下降(已经下降到0.6%左右),21世纪头10年趋于平稳(2009年美国《ARRA法案》为研发提供的一次性增量资金,使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强度有一个小幅的增长),2010年之后又出现了较大的缩水,这也是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一直在强调增加联邦政府R&D投入的原因之一。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活动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活动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3种,其分布如图2所示。21世纪之前,美国联邦政府基本50%以上的研发资金都用于实验发展活动,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投资不断增加,承担了大部分的试验发展活动,美国联邦政府研发重点逐渐从试验发展向基础研究倾斜,基础研究投入份额显著增长。但需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基础研究投入呈现平稳甚至下降的趋势,科学界开始呼吁要加大联邦政府R&D投入力度,尤其是基础研究。例如,2014年9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S)在《恢复基础:研究在维护美国梦中的重要作用》报告中指出:如果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来支持科学事业,尤其是基础研究,美国长期以来作为创新引擎、产生新发现和刺激就业增长的优势就会被削减。2020年9月,AAAS发布更新版《自满的危险:美国处于科学与工程的临界点》报告,重点指出受全球新冠疫情、人才流动限制和研究经费削减等政策影响,美国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迅速缩小,中国在许多重要指标上都超过了美国;因此,美国急需增加研发预算,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加强美国STEM教育提升劳动力。虽然不能预见某项基础研究会在何时何地引领新的经济增长,但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21世纪初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世界领先地位,与其历届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持续的投入增长不无关系。

美国联邦政府核心部门研发投入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科技研发核心部门主要有国防部(DOD)、能源部(DOE)、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这些机构均是具有明显领域特征的功能型政府机构,观察其R&D投入演变趋势(图3)也能从侧面反映相应领域的政策变迁。美国高度重视国防领域研发活动,DOD长期以来R&D投入份额达40%以上;但伴随国家战略转向科技和经济发展,美国开始缩减军事经费,R&D投入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为应对传染病、癌症等人类生命健康威胁,NIH启动“脑科学计划”“精准医疗计划”等,R&D投入份额呈现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始终维持在20%以上。近年来,国际上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DOE研发资金在2015年之后稳步提升。NASA的R&D投入随着与苏联太空竞争及“星球大战计划”的结束而下降,21世纪以来稳定在6%—10%。NSF作为美国国家基础研究资助的核心部门,R&D投入始终维持在2.5%—5.0%。可见,美国联邦政府对核心部门的R&D投入布局与国家领域战略发展倾向相一致。

美国国防和非国防研发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国防和非国防R&D投入演变如图4所示,与图3相关政府部门的R&D投入趋势保持一致。20世纪50年代末为应对苏联太空竞争及21世纪初为应对恐怖主义,美国均优先发展军事,重视国防领域研发活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由于能源危机,非国防研发有了一定的增长,符合公众福祉的健康领域迎来了发展契机;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重新增加了国防研发支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开始提倡军转民或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国防R&D投入开始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战略重点转向促进经济增长,国防R&D投入下滑,2017年后美国挑起“科技战”,美国国防R&D投入份额更是低于50%。非国防指的是除DOD和国家核安全局(NNSA)之外所有研究资助者的资助类别,按照功能主要包括健康、空间、能源、一般科学、自然资源和其他。总体来看,美国在非国防领域采取了点面结合的科研资助模式:一方面,为保护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鼓励科学家非功利性开展科学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在投入领域方面包養網比較涵盖健康、一般科学和自然资源等相关所有科学领域。另一方面,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导向和科技竞争核心领域,美国联邦政府大力支持相关领域科技研发。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与苏联的太空竞争中,空间R&D经费投入直线上升;20包養網世纪70年代,为缓解全球性能源危机,能源R&D经费投入迎来一段上升期。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入的学科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的学科分类统计口径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心理学、物理学、环境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8类(图5)。其学科领域R&D投入的变化与国际竞争环境、科技战略布局等密切相关。从投入占比来看,生命科学领域是美国联邦政府R&D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占联邦政府研发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中NIH承担了大部分的生命科学研究,该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学、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第二大学科领域是工程科学,包括航空、航天、化工、电气、机械和材料等学科。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美苏争霸,使得该领域R&D投入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冷战的结束而下降。近年来,中美芯片竞争愈演愈烈,材料科学逐渐成为工程科学的重点关注,使得该领域R&D投入又呈上升趋势。第三大学科领域物理科学的R&D投入随着冷战的结束显著下降。R&D投入明显增长的学科领域有生命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数学和计算机科学R&D投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长,这主要得益于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计算机科学R&D投入迅猛增加。2017年计算机科学R&D投入几乎是数学的3倍,使得美国信息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通过以上对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的多维分析可以发现,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比例往往与其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重点密切相关,而美国联邦政府在核心部门、非国防领域和不同学科的R&D投入份额的显著波动均出现在21世纪之前,21世纪以来则相对平稳。这或可从侧面说明,近20多年来美国科技政策只是惯性发展和惯性起作用,政府没有出台突破性或变革性的科技战略政策。

美国科技政策演变逻辑及特点

从科技政策和R&D投入的演变来看,美国科技政策发展有一个潜在的方向指引(内在逻辑)——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战胜竞争对手。美国认为其历史上曾数次面临竞争危机包養: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美国科技政策和研发投入布局迅速做出重大变革,动员一切力量投身于与苏联的太空竞争。20世纪80年代,面临与日本的经济竞争,美国积极拓展联邦资金的使用范围,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联邦机构、大学和私人企业之间合作以促进技术转移转化。20世纪90年代,冷战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同时美国凭借“信息高速公路”为首的信息产业的科技引领实现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次经济高速增长。21世纪头10年,美国科技政策惯性起作用。2008年以来,尤其是2018年之后,面对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美国认为其科技地位再次受到挑战,又一次迎来了改变其科技政策走向的历史性时刻,并将之称为“中国的斯普尼克时刻”。近年来,美国为维持全球领导地位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科技政策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

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和加强创新制度建设重塑

进入21世纪,自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站在风暴之上》报告之后,美国科学界和政策界普遍认识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下降和科学技术领导地位受到威胁,美国联邦政府、科技智库等各类科技政策机构就美国科技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进行反思。例如,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2020年发布《认识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报告,指出面对中国发展及美国政府R&D投入的下降,国家创新体系正处于危机之中,需要重建国家创新体系。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20年发布《在下一个经济体中竞争:创新时代》报告,指出美国作为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历史地位已受到威胁,并提出50条具体建议为国家创新提供了路线图。从奥巴马政府3次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起,美国不断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国家层面相应出台了很多领域创新战略计划、竞争力法案等。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强调国家创新主体间的体系不同合作,以一种“全政府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促进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多政府部门合作、军民融合、公私合作等多个方面。

加大研发经费和科技人才投入以巩固创新根基

美国科技政策的变革还体现在政府在财力和人力上的投入加大。在财政资源方面,加大联邦政府R&D投入力度,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成为美国政策文件中关注重点。例如,拜登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一上台就不断强调大力增加联邦政府R&D投入,在《2022芯片与科学法》中,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对STEM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1世纪以来,美国颁布了一系列STEM教育的科技政策(图6),形成了较为完善的STEM教育体系。特朗普政府时期严格限制了STEM专业留学生的签证和移民条件。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指出,如果美国STEM移民政策不进行重大改革,美国将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被中国超越。2022年,拜登政府颁布新政放宽了STEM专业人才在美国就业和移民的要求,以重新恢复美国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实施国家产业政策以控制高科技领域产业链

美国一直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但实际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强调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隐形的产业政策介入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经济复苏目标,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政策框架。特朗普政府时期提出未来产业的概念,2020年6月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发布《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2021年1月又发布《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报告,以促进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ITIF于2022年1月发布《计算机芯片与薯片:美国战略产业政策的案例》报告,认为美国只有制定战略性产业政策,确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产业和技术,才能持续掌控美国的创新和生产能力。近几年,美国正在打破传统的市场经济理念,加强政府在促进科技产业中的作用,采取“产业政策”振兴美国关键科技产业,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上体现国家干预。以先进半导体产业为例,美国《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于2022年8月9日签署成法,旨在激励美国先进半导体生产和控制先进半导体产业链,支持美国的尖端应用科学研究。

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以保持其全球科技领导地位

随着中国在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领域的崛起,以及中国与美国在专利数量、高被引出版物、全球创新指数和R&D投入总量等方面差距迅速缩小,美国各界充满了“即将被中国全面超越”的焦虑,并将中国视为重要竞争对手。202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未来10年是中美竞争的决定性10年”,中美围绕高技术领域呈现持久博弈的明显趋势。近年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遏制力度,实施严格且精准的出口管制。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为例进行说明:特朗普时期试图通过科技“脱钩”遏制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发展,2018年后《实体清单》中的中国实体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拜登政府上台后,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科技遏制倾向,不断升级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度。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对向中国出口的先进计算和半导体制造物项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旨在进一步限制中国购买和制造高端芯片的能力。可见,美国对中国打压态度非常明确,遏制中国科技发展愈发成为其科技政策变革的重要因素。

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主要结论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兴国家科技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版图显示出多极化发展态势,美国的全球科技领导地位和科技竞争实力就显得相对走弱。刨除科技创新全球化因素之外,这与其近几届政府科技政策缺乏有效创新改革,以及政府R&D投入不断下降等有着密切联系。近20年来,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情况可分为2个阶段。

21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没有出台突破性或变革性的科技战略,只是“惯性”起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丧失了同量级的竞争对手,20世纪末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其科技政策变革不大而只是“惯性”起作用。具体表现在:科技治理体系基本维持现状。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逐渐失去了危机感,国家创新政策体系变化不大,科技政策惯性地起作用推动科技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政界和学术界意识到竞争危机,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制定战略计划和法案应对挑战,但都不是根本上的改进与变革。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不断下降。自2000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R&D投入强度下降明显。联邦政府R&D投入比例与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重点相辅相成,21世纪以来,各部门、各领域及各学科的R&D投入份额并没有显著的波动,这进一步印证21世纪以来科技政策战略平稳惯性发展。科技计划战略性、引领性减弱。21世纪以来,美国虽然制定了“纳米计划”“先进制造计划”“人工智能和量子倡议”等一系列战略计划,但其影响力相对平常,尚未形成像“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具有长远战略性和世界科技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工程或科技计划。

2018年来,美国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政策的调整加快、竞争性明显增强。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重新激起了美国的科技竞争意识。近年来,美国科技政策又逐步强化。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政策一体化发展。美国政界意识到高效的“创新体制”是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提升科技竞争力、抵御经济和疫情等全球性危机的关键,因而不断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改革。例如,奥巴马时期就高度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接连3次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科技产业政策日渐“显性化”。美国历来崇尚的“市场机制”中逐渐显现出政府的作用,政府加强了对产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在关键科技领域的前瞻布局,明确了前沿技术领域发展优先级,发布了一系列战略规划、科技报告等。例如,历时3年,《2022芯片与科学法》正式立法。③ 明确将中国视为重要竞争对手。自特朗普政府发动“科技战”以来,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其头号竞争对手,与中国开展战略竞争是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主题和大势。同时,美国积极拓展多边科技外交关系,注重与相同意识形态和利益国家结交同盟,全方位遏制和打压中国科技发展。

政策启示

从美国的科技政策和科研投入的历史演变来看,科技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国家长期科技战略导向布局、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力度和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积累的结果。这样的历史经验对我国科技政策制定、科技战略布局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科技发展是长期战略性的事业,需要稳定高效的科技治理体系和长远战略性科技政策指引。二战以后,美国70多年持续不懈大力发展科技,才奠定世界科技第一强国的战略地位。而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平稳惯性发展、政府R&D投入的不断下降及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全球科技领导地位受到挑战。为此,我国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应形成持续稳定支持科技发展的科研投入机制、以长远的眼光系统部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不断地深化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改革。持续稳定加大R&D投入,长期重视前沿基础研究和STEM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源动力;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引领性科技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工作效率和风险抵抗力。

科技发展是高度竞争性的事业,显著的科技政策竞争实力有助于支持形成科技的竞争优势。美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在与苏联、日本的竞争中不断提高,使21世纪初美国的综合科技水平在全球处于一国独大独强的超强地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科技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发展国家化和企业化特征日益明显。为此,我国在注重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快速提升的同时,应时刻保持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前瞻谋划科技政策战略布局。协调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关系,明确科学技术的国家利益导向,将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与高质量开放创新相结合;聚焦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发展重要战略性和前瞻引领性的国家级科技计划或科技工程,提升国家核心科技竞争力;关注高质量科技人才竞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和重点科学领域紧缺世界顶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

(作者:曹玲静,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在博鳌,查甜心寶貝包養網近距离体验“近零碳”(探访)_中国网

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及酒店改造项目。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内的“花朵风机”。

新华社记者 曹梦瑶摄

博鳌东屿岛零碳休息区。

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摄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内的光伏地砖。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核心阅读

新能源车驶上东屿岛,花园皆由建筑废弃物建造,参会嘉宾免费品尝着零碳咖啡……“绿色”细节随处可见,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作为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后的第一届年会,让更多参会者对“近零碳”有了切身体验。

“今年年会是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后的第一届年会,经初步核算,本届年会实现了碳中和办会的目标。”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宣布,本届年会实现碳中和办会。

2022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海南省共同建设“博鳌近零碳示范区”。两年多来,双方结合当地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对既有整体区域进行近零碳改造,目前已完成8大类18个项目,示范区改造项目全面完成。

何谓“近零碳”?“就是能实现区域内年温室气体净总量持续降低并逐步趋近于零。”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联伟解释。

日前,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创建成果,获得了国内首个由德国能源署颁发的“零碳运营区域认证”,被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和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已实现近零碳运行。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如何管理运行?在常年高温的海南,包養怎样做到既舒适又节能减排?记者进行了探访。

阳光海风送“绿电”

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喷泉广场,两排绿色“花朵风机”迎风绽放。“它是目前世界上启动速度最低的风机,1.2米每秒的风速即可启动,能实现24小时持续发电。”刘联伟说,在博鳌,风、光、热等资源是近零碳示范区创建的最大优势。

岛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外,几名媒体工作人员正体验单车骑行装置为手机充电。装置正前方,一片深蓝色的光伏地砖引人注目,它和新闻中心屋顶629块光伏板一同“捕捉”阳光,屋后则立着一块用来存储绿电的“大电池”。

这块“电池”大有来头。刘联伟介绍,示范区建设时,面向全球征集技术方案,国内一所高校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钒液流技术脱颖而出。“该技术可做到长时储、多充放,其充放次数较传统锂电池提升近4倍。”屋顶光伏、立面光伏、光伏地砖、花朵风机……通过改造,新闻中心建成高水平的“光储直柔”配电系统,年发电量约52万千瓦时,比起50万千瓦时的年耗电量,还略有盈余。

换上“绿衣”的不只新闻中心。从高空俯瞰,从屋面到车棚,随处可见光伏太阳能发电板打造出的多重绿色低碳场景:光储充电站的液冷技术最快让车辆10分钟内充满电、论坛年会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中餐厨房实现全电化……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环保范本。”土耳其新闻工作者穆扎菲·古萨尔几乎走遍了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的所有场馆。当了解到这里的用电均来自阳光、海风,他竖起大拇指包養,由衷赞叹。

“目前,示范区实现全绿电供应,全年可生产绿电约3200万千瓦时,既能满足示范区每年约1700万千瓦时的用电需求,还能将剩余接近一半的电量上网,预计每年可储备约7720吨负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院长胡耀文说。

做好降碳“加减法”

想要降碳,除了在绿色能源供应上做“加法”,还要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博鳌东屿岛高温、高湿、高盐,示范区开建之前,东屿岛上建筑已建成20多年,设备设施陈旧,必须进行绿色化改造。

怎么改?“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还要保证与原有建筑的风貌相协调,保持好区域特色。”刘联伟说。

在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大堂,记者见到了中远海运博鳌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冲。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酒店大片的透明幕墙搭配格栅,遮挡了高悬的太阳。“这片幕墙会‘呼吸’。”他说。

原来,在改造前,酒店大堂南北侧均为封闭的玻璃幕墙,常包養平台推薦年通过制冷系统维持室内温度,能耗不低。这次改造,设计方结合热带气候特征,包養網價格将整片幕墙分成了三段。

“上面是电动开启扇,在非供冷季节,根据气象站数据电动开启,烟囱效应会带走室内热空气;下面是手动开启门窗,在过渡季节敞开,产生穿过大堂的对流风,降低供冷耗能;中间部分则是固定幕墙,南侧日照时间长,在内侧增加遮阳格栅,提升遮阳效果,减少空调系统用能强度。”樊冲说,别看功能多了,和改造前相比,幕墙外观几乎没变。

行走在东屿岛上,不少巧妙的降碳举措让人眼前一亮。配套雨水调蓄设施,将排水变为储水;岛上所修道路两侧留白用碎石填补,固废利用;通过小型设备,实现每天9吨的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

源创股份总经理胡峻滔已经连续8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在他眼中,今年论坛的绿色低碳措施明显变多了:“去年岛上的新能源车只有小轿车,今年会场的大巴和中巴车也都换成了新能源车。会议用品中,可再生材料的比例连年上升。”

“智慧大脑”巧管理

午后的海南,阳光热辣,室外温度近30摄氏度。走进东屿岛上的每一栋建筑,凉意扑面而来。这可不是简单的空调制冷,岛上有着一套“高科技”——智慧能源管理及楼宇管理集成系统(以下简称“集成系统”)。

“东屿岛位于万泉河入海口,受海风影响,岛上空气潮湿。过去,岛上的酒店房间不管有没有游客都会开启制冷系统,降低室内温湿度,这样一来,无疑会增加用电能耗。”中铁建设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电气工程师马怀旭说。

“去年12月,集成系统正式投用,全时段连接着岛上所有制冷设备,并实时监测酒店、客房、会议中心等重点场所的空气质量。”马怀旭介绍,当空气质量及温湿度不达标时,集成系统会连锁开启新风机组和空调制冷机组等设备,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和体感舒适度。

科学调节制冷靠的是集成系统。而支撑集成系统的,则是指挥整个示范区能源运行的“智慧大脑”。

走进博鳌近零碳示范区运行管理中心,一块46.8平方米的弧形大屏上数字跳动,它就是全岛的“智慧大脑”,岛上分布各处的无线物联网通信技术终端设备则是“毛细血管”。

“这些设备让‘智慧大脑’耳聪目明,可以随时看到示范区内所有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既是一个管理平台,也是一个指挥中心,更是一个控制平台。”马怀旭说,所有碳排放的数据均可追溯、可管理,将为以后岛上设备的持续优化、高效运营等提供数字化支撑。

与会嘉宾西门子能源全球总裁、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布鲁赫认为,博鳌近零碳示范区项目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能够促进全球其他国家的近零碳经济发展。

“通过博鳌近零碳示范包養区,我们希望探索城市建成区绿色降碳改造问题的微观模型,为城市绿色降碳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琼海市市长傅晟说。

周立波故乡:春潮书香写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巨变_中国网

仲春时节,草木葱茏,游客走进湖南省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漫步于村舍乡野间,品书香、观繁花、听春雨,春潮在清溪涌动,生机勃发,如诗如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家周立波从北京回到故乡清溪村,创作了以清溪村为原型的小说《山乡巨变》。他在书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近年来,清溪村通过打造“文学之乡”,以文化促乡村振兴,让巨变从书中走进现实。

村道通畅,庭院整洁,掩映在绿树竹林中的书屋是清溪村的一道别致风景。51岁的村民卜雪斌向记者回忆说,2022年3月,他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主动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立波书屋,推广《山乡巨变》等周立波著作、卖擂茶从此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文学成为我们村的名片,我不仅找到致富的好路子,更富了脑袋。”这两年来的变化让卜雪斌感受特别深:“我以前在矿山打工,手用来搬石头,现在搬书。为了经营好书屋,我会讲普通话了,表达也更流畅,文化水平也跟着提高了。”

图为湖南省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命名的书屋。新华社记者柳王敏 摄

读书拓展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书香在乡村弥漫,文化振兴带来发展新气象。如今,清溪村包養網已建起21个以作家或出版社命名的书屋,其中作家书屋均根据其出生地、创作风格和作品特点进行设计装修,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空间。

记者走进迟子建书屋,迎面而来是东北“冰天雪地”的仿真场景:雪地、雪松、雪屋,以及屋檐下长长包養網比較的冰凌。书屋主理人孙桂英在黑龙江出生长大,嫁到清溪村21年了。一到书屋,她就找到了“成长的记忆”。“迟子建在书中所写,就是我在东北的原生活,感觉特别亲切,静下来读一读,就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她说。

书屋提供书籍、文创产品等,村里还定期举办文学讲座、读书会、朗诵会、花鼓戏剧节等文化活动,清溪村的书香文化远播周边。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日渐美化,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文学研学实践等农文旅业态多元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清溪村,在乡野间找寻文化之美,感受“诗与远方”。

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说,清溪村探索“公司+集体+农户”的管理模式,为村民提供讲解员、司机、保洁员等就业岗位,景区内的农家餐饮、擂茶馆、农家摊点、民宿等,带动就业500余人。2023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同比增加40.3%,带动村集体收入达120万元。

图为记者在清溪村拍摄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内景。新华社记者柳王敏 摄

清溪村蓬勃发展,近年来已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32岁的邓旭东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他回乡期间,深刻地感受到家乡的农文旅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当即作出决定,辞掉深圳的高薪工作返乡。近年来,邓旭东通包養網过流转部分山林,建立了家庭生态农场,带领村民共同致包養網富。“希望尽快将清溪村农业做出品牌,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家乡之美更好地推介出去。”他说。

春到清溪送来好消息。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试开馆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目前已收到全国各地作家捐赠的签名版图书5.8包養網万余册。蔡真说:“做大做强文学名片,发展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未来的清溪村,将书写出更多新时代山乡巨变。”

“查包養網心得中国乡村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绩”_中国网


随着中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不少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士,见证了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

“中国乡村惬意的生活让人向往”

“和煦的阳光下,儿童在田间小路上奔跑,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中国乡村惬意的生活让人向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越南留学生校友会秘书长曾嘉怡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观看有关中国乡村生活的视频,“有的展示美丽山水,有的教我种菜做饭,都很有意思”。

曾嘉怡2011年到中国留学。留学期间,她在广东省清远市了解过蔬菜种植技术,在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参加过丰收节活动。“丰收节的庆祝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不仅体验到瑶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更感受到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她说。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参加社会实践时,曾嘉怡看到当地驻村工作队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山水田”资源,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措施之一,想方设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产品开拓更多销售渠道,切实提高了当地村民收入。“如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中国乡村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绩。”曾嘉怡说。

大学毕业后,曾嘉怡一直从事品牌营销工作,经常往返于越南和中国。她注意到,近年来,越南优质农产品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常见,产自中国的水果也受到越南市场的欢迎。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与越南农产品贸易额为789.3亿元人民币。曾嘉怡说:“越南与中国都面临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依托越中农业合作联合委员会、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越中农业合作正在造福两国更多民众。”

“农民运用农业机械和技术的意识普遍提高”

从中国高校博士毕业后,巴基斯坦留学生海德和纳伊姆选择留在中国,到云南省曲靖师范学院工作。他们都把蜜蜂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天空湛蓝,曲靖市麒麟区潇湘街道升官屯村白墙青瓦,春意盎然。午后是蜜蜂活跃的时段,海德和纳伊姆在中方合作伙伴包養網陪同下,沿着窄窄的田埂去查看蜂箱的情况。

这些年,海德和纳伊姆既是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去年,海德所在的团队找到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一家草莓种植户,开展熊蜂传粉试验。不到半年时间,草莓产量增加超过14%,畸形果的数量大幅下降,味道也更好了。

“看着都是蜂,可也有区别。”海德打开蜂箱说,“这里养殖的都是中华蜜蜂,采蜜能力强,但传粉存在劣势,如果想提高周边作物的产量,可以再养几箱熊蜂。”

纳伊姆补充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发展设施农业,熊蜂的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对于温室大棚来说,熊蜂比中华蜜蜂更有优势。目前的研究显示,熊蜂身上浓密的绒毛提高了传粉效率,应用前景广阔。”海德告诉记者包養,使用熊蜂也有助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因为熊蜂对农药非常敏感,要借助熊蜂授粉,必须科学使用农药。

近年来,云南省农业投资持续增长,设施农业占比持续增加,从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到草莓、蓝莓等浆果,越来越多企业需要蜜蜂帮助授粉。因为研究需要,海德去过不少地方。“我观察到,农民运用农业机械和技术的意识普遍提高。”海德说。

这些年,升官屯村建起了砖混结构房,村里的硬化路延伸到每家每户,还有人开起了咖啡馆,做起小生意。每到节假日,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漫步在升官屯村,海德感叹,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大量投入,自己的研究才能顺利开展。

据了解,曲靖师范学院和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中国的不少研究成果分享到了巴基斯坦,双方近期还在对接联合研究项目。”海德说,“知识没有国界,中国的研究成果也在促进巴基斯坦农业的发展。”

“旅游和生态保护给中国乡村带来巨大变化”

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在江西婺源旅游时,英国人爱德华被思口镇思溪延村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吸引。“我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婺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徽派建筑,到处都有古朴典雅的气息。”爱德华说。

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给婺源旅游业注入了鲜活力量,也避免了古建筑因年久空置而荒废残损,有效保护了婺源传统文化。2015年,在思溪延村,爱德华与女友廖敏欣将一座几近废弃的徽派古宅,改造成了融合中英风格的民宿,并命名为“天净沙”。2017年春天,古宅修复工程竣工,爱德华和廖敏欣在国内外亲朋好友和当地村民的见证下,以婺源传统婚俗举办了中式婚礼。“天净沙”的客人多为外国人,爱德华热情地为每一位来访者介绍婺源的传统文化,带他们游览当地古村落,逛传统市集,体验板龙灯等非遗民俗。“天净沙”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一个小窗口。

随着交流越来越多,一个新想法在爱德华心里萌芽。在思溪延村不远处的前坦村,清澈的河水绕过村庄,岸上的茶园整齐翠绿,不远处的山坡上草木郁郁葱葱。每次经过这里,爱德华总有一种回到英国农村的感觉。“我想在这里打造一个英中文化交流基地,这个想法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爱德华说,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从选址到设计,爱德华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格局,巧妙地将中国乡村美景与异国度假风情有机结合。2021年4月,他和婺源当地工匠一起打造的英式民宿“维多利亚庄园”正式营业。来自英国的沙利文和马克夫妇在庄园里开设了油画工作室,婺源当地农民开办传统农耕文化展览。游客在这里既可以吃到比萨,包養網也可以品尝到烤鸭和麻辣烫。

爱德华见证了思口镇从一个普通的中国乡镇,成长为热门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的历程。近年来,婺源县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包養,创新推出面向全球招募古建筑“保护人”、森林赎买(置换)以及茶叶价格指数保险等特色举措,以“公司+景区+农户”的模式,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

“田间地头的丰收和当地农民的笑容,让我深切感受到旅游和生态保护给中国乡村带来巨大变化。”爱德华包養網说,他曾经憧憬的生活——春天在茶园里烤面包,夏天在河上泛舟弹吉他,秋天在田野里采摘,冬天在壁炉旁取暖,在中国乡村成为现实。在他看来,“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相互交织,正因如此,中国乡村充满活力,不断绽放魅力。”

我国数据要素市查包養網心得场“蓄势待发”_中国网

建立交易场所80余家,2023年发布政策文件超40份——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蓄势待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目前正“蓄势待发”,但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效率还有待提升,亟待从各个环节全方位强化数据流通安全合规治理,以数据流通畅通赋能百业兴旺。

3月12日,在多位数据领域专家的见证下,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所属中节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节能数科”)向数字化领域又迈出了一大步。在当天举行的战略发布会上,节能数科发布了“数据双循环”发展战略,并与3家合作伙伴分别签署数据资产评估合作协议、数据运营合作协议等。

数据要素政策逐步细化

近年来,我国数据要素相关政策进入体系化构建阶段。2020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2022年,《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展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印发;不久前,《“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

“我国数据要素政策逐步细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闫树注意到,2023年,我国各省市发布数据要素相关政策文件超过40份,场内外数据交易继续推进。2023年新建数据交易场所7家,目前国内数据交易场所已超过80家。

国家信息中心国信卫士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数字经济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志军介绍,“数据二十条”对数据产权、数据交易流通、数据收益分配以及数据安全治理制度,勾勒出“四梁八柱”的宏观架构,初步搭建起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各个行业和地方正聚焦数据要素政策创新点,积极探索,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成为热点

“公共部门、企业等组织的数据开放、共享、交易已产生多样化实践,数据要素产业培育加速,数据资产相关创新涌现。”谈到目前数据要素市场包養的发展态势,闫树如此概括。

值得关注的是,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成为热点方向。

“各地和各行业开始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引入社会化力量进行开发利用,促进公共数据供给提质增效。”闫树说。

此次发布会上,节能数科与合作伙伴签署的其中两份合作协议就涉及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节能数科与辽宁省营口市大数据管理包養網局签署的数据运营合作协议,主要是探索基于地市级多维度公共数据的数据产品研发,加快推动当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 节能数科总经理张栩说。

张栩介绍,该公司与河北省邢台市生态环境局签署的环境责任险示范项目合作协议,依托生态环境公共数据,大幅优化传统环境责任险的产品设计,促进新型环境责任包養险的推广和普及。

数据确权、流通仍需法律支撑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仍面临多项挑战。

“现有数据领域包養網制度规则仍难以完全满足解放数字生产力的客观需求。”闫树分析,近几年数据要素领域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搭建起数据安全基本法框架,但在数据确权、数据流通等环节,支撑性的法律法规仍未完全满足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需求。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数据产权制度仍缺乏法律依据,北京、广东、贵州等多个省市正在探索数据产权登记,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操作指引;在数据交易环节,市场缺少统一定价标准,买卖双方多依赖协商定价,缺乏规范的价值依据。

展望未来,闫树认为,我国“1+N”数据要素制度体系将加速完善。同时,数据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体现于实际应用,因此拓宽数据要素对各行业赋能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将是未来发展的长期主线。

“建议深挖各类行业数据应用,包養網面向医疗健康、自动驾驶、互联网营销、金融征信等重点场景,提炼数据要素共性制度需求,打通重点行业数据流通应用堵点和难点。”闫树说。(记者 刘园园)

家庭农场开启致查包養網心得富门_中国网

原标题:家庭农场开启致富门

春分时节农事忙,家庭农场好春光。

金黄的杨桃、火红的樱桃、雪白的草莓……在福建、河北等地的家庭农场里,生鲜的果蔬长势格外喜人。

“家庭农场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经营主包養体。”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底,我国家庭农场已近400万个。其中,种植业家庭农场占比居多,已成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力量。

种植品种多样化

“看,这批春季上市的杨桃品质多好。”3月21日,福建省厦门市芳都杨桃农场主谢硕章,站在缀满金黄色果实的杨桃树下向记者介绍,这是他父亲从台湾带来的品种,经过几代改良,不仅适应了当地环境,还结出又大又甜的杨桃。

台农谢硕章出身杨桃世家,他的父辈一直从事杨桃种植,钻研多年培育出黄金杨桃。“多年前,我父亲看准了这里的市场,才决定将这一品种落地厦门。”谢硕章介绍,经过两代人的经营,在100余亩的果园里,他种植了几千株台湾杨桃、台湾芭乐和咖啡豆。

在河北省昌黎县军航家庭农场草莓大棚里,记者见到,种植架上五层硕果累累的草莓秧,与地面上一颗颗娇翠欲滴的草莓相映成趣。

“为给游客带来更好的采摘体验,我们把更新草莓品种和提高草莓品质放在首位。”农场主石小军坦言,他每年都试种草莓新品种,为农场注入“新鲜血液”。

在距昌黎县不远的秦皇岛市抚宁区,家庭农场主刘涛从外省引进了白草莓品种——桃熏。“这种草莓的颜色白里透红,口味儿也更浓郁香甜。”他告诉记者,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端草莓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

管护方式现代化

“唰,唰……”

3月22日上午9点,河北省顺平县李骏家庭农场樱桃棚里的气温逼近30℃,农场主李永军在控制室里轻点了下遥控器,大棚膜根据指令自动掀起降温。

“自从‘黑科技’傍身,樱桃棚室温调控轻松又省力。”看着丰收在望的满树樱桃,李永军自豪地对记者说,自从去年8个樱桃棚改造后,棚内空气、土壤湿度都实现了实时监测,满足了樱桃生长的最佳条件。

在各地家庭农场里,像这样的高科技设备还有很多。

在北京市房山区弘科农场蔬菜大棚里,一个个白色托盘培养基上的苗株茁壮生长。

“这些是我们培育的番茄种苗,4月中旬可以挂果,5月中旬就能采摘。”该农场技术负责人许鹤铭告诉记者。

对于温室栽培,如何保证番茄仍是人们记忆中的味道?许鹤铭说,这要得益于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实时监测植物根系周围的环境,还能够自动调整营养液配比,确保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获得最适宜的营养供应。

在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铄果椿家庭农场,记者看到,这里除了严格管控樱桃各项生长指标外,还采用了最新生态栽培技术,实现了全程标准化种植。

经营模式集约化

“我从父亲手中接手果园后,开始探索观光农业。”谢硕章介绍,他将果园打造成中小学生开展研学、科普农业知识的休闲农场。

集约化经营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孕育出乡村新业态。

“我们建有良种繁育区、生产区,所生产的黑小麦良种可供周边农户生产所用。”尝到家庭农场经营甜头的河北省馆陶县黑小麦农场主范月青,站在田埂上笑盈盈地对记者说,这得益于农业部门推广的“一码通”赋包養码和应用“随手记”记账软件。

“我们实行家庭农场名录制度,建立了录入和退出机制。”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处处长刘海生介绍,目前名录里的家庭农场有14.4万个。其中,9200多个农场实现了“一码通”赋码,6600多个农场应用了“随手记”记账软件。

经过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示范作用大的家庭农场崭露头角。

“目前,我区拥有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7家,多家被评为市级‘十佳’家庭农场。”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振宇介绍,家庭农场已由注重数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包養“只有内强素质,外强能力,家庭农场才能不断强大。”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家庭农场发展中心主任于占海认为,“在培育壮大上要因地制宜,家庭农场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