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就2023年查包養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_中国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3年7月21日(星期五)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2023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23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先生,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先生,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女士。

首先,请曾衍德先生作情况介绍。

2023-07-21 15:00:21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 曾衍德: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目前,正值防汛抗旱的关键时期,也是抓好秋粮生产、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时期。在此,我简要介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生产保供给,巩固成果守底线,统筹协调促振兴,多措并举增收入,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夏粮获得丰收,全年粮食生产基础较好。夏粮丰收到手。入夏以来,农业农村部门紧盯“割、晒、收、保”关键环节,努力克服“烂场雨”等灾害影响,全力保障夏粮适时收获、颗粒归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减25.5亿斤,下降0.9%,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仍是丰收季。早稻丰收在望。预计早稻面积7100万亩以上,基本保持稳定。目前收获已过七成,呈增产趋势。秋粮作物长势正常。秋粮面积稳中略增,长势与常年大体相当。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巩固。大豆面积小幅增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冬油菜面积增加较多,产量创历史新高。

第二,“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市场价格弱势运行。生猪产能仍处于高位。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4296万头,相当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4.8%。上半年猪肉产量3032万吨、同比增长3.2%。生猪阶段性供大于求,价格低位运行,7月第2周生猪出栏价每公斤14.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6.8%。牛羊肉鲜奶禽蛋量稳价跌。上半年,牛肉、羊肉、牛奶、禽蛋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5.1%、7.5%、2.9%,供给相对宽松,价格整体下行。国内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价格稳定。蔬菜供应充足。目前,蔬菜在田面积约1.1亿亩,同比增加100多万亩。受姜、蒜等个别品种拉动,价格略有上涨。

第三,产业就业帮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监测帮扶抓实落细。截至6月末,65%左右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脱贫产业持续壮大。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力争达到60%,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年度计划开工21.6万个、开工率达90%。当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69.2亿元,支持106.2万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发展生产。就业帮扶超额完成。截至6月末,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325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40万人。此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持续深化。

第四,科技装备支撑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上半年建成高标准农田约3663万亩,占年度任务量的45.8%;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838万亩,占年度任务量的83.8%。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进入收尾阶段,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农机装备持续改善。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电驱式精量播种机成功量产应用,丘陵山区专用机具加快研制。

第五,乡村产业持续壮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6月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2%、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农村电商较快发展,据商务大数据对重点电商平台监测,“618”期间,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比全部网络零售额高2.8个百分点。乡村休闲旅游加快复苏,出游人数和营业收入明显增长。产业融合稳步推进。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1元,实际增长7.2%,高于城镇居民2.5个百分点。

第六,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深化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启动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中央财政安排74亿元对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实施奖补,安排3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指导各地编制乡村建设任务清单,推动建立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健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协调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实现省级全覆盖,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持续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步拓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别超过223.4万家、397万个、104万个。此外,农产品进出口保持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1717.6亿美元,同比增长6.4%。

总的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提供有力支撑。但应看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极端天气威胁较大、农民就业增收困难增多、农业农村投资增速放缓等,这些问题都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深化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力以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精准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完成全年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2023-07-21 15:08:05

邢慧娜:

现在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3-07-21 15:09:2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6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在山东召开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并发布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请问,下一步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方面有什么安排?谢谢。

2023-07-21 15:14:21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赛道,也是增加食物供给的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这一重要论述,精辟阐释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深刻内涵,鲜明指出了保障多元化食物均衡供给的主攻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制定《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启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现代设施农业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有力有序抓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从措施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建设重点。《规划》提出,要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设施畜牧业、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落实《规划》要求,一个是,要改造提升老旧设施,补上缺的要件,应用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另一个是,新建提质现代设施,建设现代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立体养殖设施、海洋牧场等,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戈壁农业、寒旱农业,做出新增量。

第二,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要推进科技创新。重点是推进设施农业装备制造、专用品种协同攻关,加快研发一批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和装备,解决制约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和突出问题。要推进集成创新。针对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区域,集成组装一批实用技术模式,加快推广应用,提高资源效率和产出效益。

第三,强化政策推动,聚合资源要素。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强化财政投入。实施设施农业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现代设施农业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另一方面,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设施农业专属金融产品,实施投贷联动,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由市场主体实施,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

第四,强化主体带动,激发市场活力。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水平。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设施农业经营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扶持壮大一批从事良种繁育推广、绿色统防统治、设施有效运维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谢谢。

2023-07-21 15:14:37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国家统计局的消息,今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实现了丰收。请问在遭受罕见“烂场雨”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实现了丰收?夏粮略有减产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什么影响?谢谢。

2023-07-21 15:27:39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刚才曾总师已经介绍今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仍是一个丰收季。正如你所说,夏粮遭遇多年不遇的“烂场雨”,能够再获丰收实属不易,经过艰辛的努力,这个结果是抢回来的,是夺回来的。

坦率地讲,在5月25日连阴雨发生之前,各地包括“烂场雨”最重的河南,都预计今年夏粮要增产,是大丰收年。当时做出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三点:一是面积增。麦播的时候小麦价格好,农民种麦积极性高,土壤墒情又适宜,能种的地块基本都种上了。国家统计局也公布了,今年夏粮的面积增加了118万亩,这奠定了丰收的基础。二是收获前长势一直比较好。越冬期,除华北少量的麦田枯黄外,大部分地区小麦是壮苗越冬;开春后,及时肥水管理,加之没有发生大面积“倒春寒”和干旱,返青苗情明显好于上年;灌浆期,各地落实小麦“一喷三防”措施,普遍喷了1次,有的地方喷施了2次,利于粒重的形成。三是病虫害防控及时。在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各级财政安排了23.5亿元支持病虫防控,实施预防面积7.8亿亩次,病虫害由大发生态势控制在轻度发生,条锈病、赤霉病实际发生面积同比分别减少了25.3%和15.6%,是近些年防治效果最好的一年。

天不遂人愿,麦收时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烂场雨”。实事求是讲,“烂场雨”是世界性难题,连阴雨天与小麦成熟收获碰头,机器下不了地,麦子收不上来,籽粒萌动,穗上就发芽,这就是“烂场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主产国也时有发生,这些国家严重年份减产1-2成。面对今年麦收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主要负责同志带队,第一时间赶赴河南麦收一线,其他部领导包省包片,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应对“烂场雨”,围绕着“割、晒、收、保”,迅速打响了抗灾夺丰收大会战。中央财政紧急下拨5.46亿元支持河南、陕西等地抢收抢烘,多部门联合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3200多个,紧急调集履带式收割机、组建6000多支农机应急服务队,设立1100多部热线电话,“三夏”期间共投入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昼夜不歇、争分夺秒抢收抢烘小麦,日最高收获2400多万亩,主产县3-5天就结束了,往年需要5-7天。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把“烂场雨”影响降到了最低,据最终的农情调度,“烂场雨”受灾面积2790万亩,占全国小麦面积8%,受灾的95%在河南,河南确实受灾重,统计局也公布了,河南减产了52.6亿斤,陕西也减产了2.4亿斤。但是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其他主产省,“烂场雨”影响不大,夏粮都实现增产。全国算大账,有增有减,还有面积增加的因素,最终全国夏粮略减25.5亿斤、减幅0.9%。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同志讲,今年如果不当机立断、采取超常规抢收抢烘的举措,减的数就不是今天这个数了。

大家也非常关心夏粮略减对市场的影响,我给大家报告一个情况,这些年来,我国小麦年际间产需是平衡有余的,特别是前4年我们小麦连续增产,2019年增了43亿斤、2020年增15亿斤、2021年增54亿斤,2022年增16亿斤,目前小麦库存充裕,可满足近一年的消费,略有减产不会对粮食市场产生大的冲击,目前小麦市场价格也基本稳定包養行情。在座的媒体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现在市场上的馒头、面条、面包价格也没有大涨吧。谢谢!

2023-07-21 15:28:06

路透社记者:

我今天有两个问题,都是跟最近极端天气有关的。第一,近期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一些短片,显示东北地区的玉米地已经在干旱下枯萎。鉴于连续的高温天气,今年是否预期玉米将减产?第二,鉴于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将会对化肥市场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谢谢。

2023-07-21 15:33:36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第一个问题请潘文博司长回答。

2023-07-21 15:33:46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谢谢你的提问,你的提问很专业。前期,也就是5、6月份,东北西部降水比常年偏少2—5成,局地确实出现旱情,最重时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亩,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赤峰、包头,辽宁朝阳、葫芦岛和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主要影响玉米等旱地作物。长期跑一线的朋友可能知道,这些区域是十年九旱的传统旱区,立地条件差,灌溉条件不足,基本靠天吃饭。6月下旬开始,东北出现多次降雨过程,特别是7月上中旬出现2轮大范围降雨,有效补充了土壤墒情,旱情基本解除,目前仅内蒙古赤峰等地还有100多万亩农田受旱。

由于玉米市场价格好,今年玉米面积有所增加,增的幅度还不小。从目前农情调度情况看,东北玉米主产区墒情不错,一二类苗占比较高,苗情长势总体正常。特别是今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选择200个玉米主产县,大力推广耐密品种、高性能播种机和大垄密植栽培模式,提高播种质量、增加种植密度。前不久我们组织专家进行田间调查,这些示范区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增加500—800株,奠定了丰收的合理群体基础。下一步,夺取玉米丰收,关键在防灾减灾,最担心东北的夏伏旱和早霜,我们对这些灾害的防范工作已经作了具体部署,落实“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措施,主要是喷施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混合药剂,促植株壮苗稳长、促灾后恢复、促灌浆成熟、促单产提升。谢谢!

2023-07-21 15:34:00

邢慧娜:

刚才这位记者还提了一个市场价格的问题。

2023-07-21 15:34:37

曾衍德:

这个问题请刘涵副司长回答。

2023-07-21 15:34:5包養8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 刘涵:

感谢你的提问。农业农村部一直密切关注多地发生的高温干包養行情旱和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各方面的影响,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主要取决于供需关系,受极端天气影响有限。上半年,我国化肥农药供应总量是充足的,需求基本平稳,加上煤炭、磷矿石等原料价格持续走低,化肥生产成本有所下降,价格总体是低于去年同期的。从各主要品种1—6月份平均出厂价来看,尿素每吨2505元,同比降12.1%;磷酸二铵每吨3783元,同比降1.2%;氯化钾每吨3301元,同比降18.3%;复合肥每吨2985元,同比降17.6%。展望下半年的走势,国内化肥农药的产能持续充裕,农资市场运行有望保持平稳有序,总体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谢谢!

2023-07-21 15:35:19

澎湃新闻记者:

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企业承受了连月亏损。此轮猪周期和以往的周期相比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持续低迷时间超过预期?对下半年猪价走势农业农村部有什么样的预判吗?谢谢。

2023-07-21 15:41:45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 陈光华:

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低位震荡,1—6月份生猪平均价格15.1元,略高于去年同期。7月份第2周,生猪出栏价格为每公斤14.2元,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200元。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时间超过一些人的预期,我们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阶段性供大于求。生产方面,今年以来生猪产能充裕,产量明显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生猪出栏3.8亿头,同比增长2.6%,猪肉产量3032万吨,同比增长3.2%,市场供应处于近年来的高位。消费方面,春节后猪肉消费处于淡季,消费量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价格支撑乏力。

近日,我们组织专家、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会商,综合研判下半年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目前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消费增长乏力,短期内生猪价格缺乏大幅回升的基础。从能繁母猪的情况看,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296万头,比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高4.8%,仍处于生猪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的上线。从新生仔猪的情况看,今年1—6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9.1%,未来6个月内这些仔猪将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生猪供应将继续增加。从中大猪的情况看,6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5.9%,环比略降0.4%,这些猪将在未来2个月内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7、8月份生猪供应也将稳定增加。但也要看到,随着秋冬季节消费旺季的到来,价格有望逐步回升,养殖收益将有所改善。

刚才您还提到了“猪周期”的问题。为了熨平“猪周期”,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开展生猪产能调控,稳住了能繁母猪存栏量,也推动了产业素质提升,夯实了生猪保供稳价的基础。2022年3月开始的新一轮“猪周期”,母猪存栏量总体稳定,始终未低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产能没有出现以往动辄就超过10%甚至20%的变动。但是产能信息更加透明,市场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同频共振”放大短期波动,导致短期急涨急跌频现,养殖盈亏转换更加频繁。总的来看,新一轮的“猪周期”中,价格波动幅度在减小,波动的频率在加快。

下一步,我部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预警,继续加强生产监测预警,紧盯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关键指标,根据月度变化情况,采取针对性调节措施,确保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在此,提醒广大养殖场户要科学安排生产,保持合理的生产上市节奏,特别是要顺时顺势出栏肥猪,避免在价格低位时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造成更大的亏损。二是降成本,依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和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节本增效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三是防疫病,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抓紧抓实汛期畜禽养殖防灾减灾工作,保障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谢谢!

2023-07-21 15:42:1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注意到,上半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下一步,在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方面有什么考虑?谢谢。

2023-07-21 15:46:28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农村投资空间巨大,也是我们提出的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确实有一些情况不尽如人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152亿元,同比仅增长0.1%。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畜牧业投资明显下降。今年以来,生猪、生鲜乳、牛羊肉等价格下行,养殖效益下滑,养殖场户投资积极性偏弱,畜牧业投资下降19.7%。另一个特点是,民间投资积极性下降。上半年,民间投资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六成左右,但民间投资下降了8%。

应该看到,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肉蛋奶等消费持续增加,加上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需要,农业农村投资空间是广阔的。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第一,优化财政投入稳投资。重点是推动各地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要求,抓住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政策窗口,聚焦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现代设施农业、乡村建设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第二,创新金融服务增投资。发挥好财政撬动作用,创新信贷担保、政银保担联动等投融资机制,带动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发挥平台服务作用。主要是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发挥信贷直通车和融资项目库作用,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三,撬动社会资本扩投资。通过创新投资机制,健全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投入联动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发布农业农村领域投资指南,强化金融、保险、用地等政策保障,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农业农村。谢谢!

2023-07-21 15:47:48

凤凰卫视记者: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老百姓主要关心物价的走势,请问今年上半年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形势怎么样?后期的走势如何?谢谢。

2023-07-21 15:54:04

刘涵:

感谢您的提问。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既事关农民的“钱袋子”,也关系到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所以城乡老百姓都非常关心。农业农村部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同时,持续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跟踪研判。综合调度分析来看,上半年我国农产品供应总量充足,各主要品种价格有涨有跌,总体波动正常。1—6月份,我部监测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平均为128.28,同比高0.31个点。分品种来看:

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价格总体平稳。稻谷供需关系基本平衡,价格小幅上涨;小麦市场供应预期趋稳,价格高位回落;玉米下游消费逐步恢复,价格持平略涨。上半年,稻谷产区企业收购均价每斤1.39元,同比涨3.3%;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小麦均价每斤1.48元,同比降3.7%;玉米产区批发均价每斤1.35元,同比涨1.5%。

大豆、食用植物油价格降幅较大。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局良好,国内大豆、油菜籽增产,自给能力稳步提升。但受全球大豆油料供给宽松、美元持续加息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国际油脂油料价格降幅较大,传导拉低国内市场价格。上半年,黑龙江国产食用大豆平均收购价每斤2.65元,同比降13.2%,豆油、菜籽油出厂价降幅在20%以上。

食糖、棉花价格明显走强。国民经济回升向好,下游需求持续恢复,食糖、棉花价格波动上行。6月份,国内食糖均价每吨6994元,比1月份涨24.8%;标准级棉花均价每吨17266元,比1月份涨13.4%。

猪肉价格总体偏弱,“菜篮子”产品季节性波动。上半年猪肉产能处于合理区间上线,猪肉产量同比增长3.2%,价格低位运行。6月份猪肉批发市场均价每公斤19.12元,环比降1.7%,同比降11.4%。牛肉、羊肉、禽肉、鸡蛋以及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6月份批发价格总体低于去年同期。蔬菜、水果市场受高温天气影响,当前价格均高于去年同期。总的来看,“菜篮子”产品价格波动基本符合常年规律。

展望下半年走势,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持续充裕,价格将保持总体平稳态势。生产方面,早稻呈增产趋势,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良好,大豆油料扩种任务落地,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合理区间上线,肉蛋奶产能稳定,蔬菜在田面积有所增加,“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基础牢固。库存方面,稻谷、小麦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能够满足城乡居民一年左右的口粮需求。消费方面,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加上下半年本来就是农产品消费旺季,市场需求将好于上半年。与此同时,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仍然面临着极端天气及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将继续密切跟踪国际市场变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影响,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应对。谢谢!

2023-07-21 15:54:25

南方都市报记者:

今年难以预料的极端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请问,今年气候变化是否已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谢谢。

2023-07-21 15:56:47

潘文博:

大家都感受到了,今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天气确实呈现明显的异常特征,黄淮海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烂场雨”,北方入夏以后,多地出现破纪录高温。电视上也报道了,洪涝、冰雹等灾害点多面广,农业气象灾害呈现多点散发、多灾并发的特征。据农情调度,今年以来,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6310万亩,同比增了800多万亩。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告,目前厄尔尼诺形成并向中等强度发展,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大、不可预见性更强。根据我部和气象部门会商研判,下半年农业灾害将呈现极端天气、旱涝并重、复杂严峻的特点。在生产上,重点要防范以下区域:

一是东北西部和西北地区夏伏旱。预计内蒙古中西部、辽宁西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部以及西北大部温度高、降雨少,可能发生夏伏旱。东北西北大约2/3的农田是没有灌溉条件的,如果发生大范围旱灾,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旱灾是我们国家粮食生产最担心的灾害,也是最大的灾害。

二是东北中东部局部内涝和早霜。预计夏秋季东北中东部降雨偏多、气温偏低,局部有效积温可能不足,初霜冻时间可能提前,将影响秋粮作物的安全成熟。

三是黄淮海阶段性高温干旱和局部洪涝。前期,黄淮海出现了多年少见的持续高温,尤其是河北北部旱情确实较重,虽然近期有所缓解,但是7月底前还有一轮高温天气,旱情有可能反复。同时,也可能出现“旱涝急转”。

四是长江流域局部旱涝和高温热害。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两湖”水位比去年同期都低,局部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中稻抽穗扬花期发生高温热害风险比较高。目前又进入了台风的活跃期,4号台风已经登陆,5号台风已经生成,长江中下游包括华南局部可能发生暴雨洪涝灾害。

同时,秋粮病虫害防控形势也十分严峻。受气候异常、境内虫源基数高、境外虫源迁入量大的影响,今年秋粮病虫害呈加重发生态势。江南稻区二化螟每亩虫量是常年的2到3倍,西南稻区稻飞虱发生为近10年最重年份。黄淮海棉铃虫虫量为近10年最高,棉铃虫不仅影响棉花,也危害玉米、大豆和花生。截至7月20日,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2386万亩,虽然面积与去年相当,但是见虫北界已经超过去年同期。草地贪夜蛾一共两条线,西线已经到了陕西的泾阳,东线已经到了北京的顺义,为入侵以来同期最北的年份。西南、西北边境地区的沙漠蝗、黄脊竹蝗和亚洲飞蝗等境外蝗虫也有入侵风险。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加强灾情监测调度,搞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强化精准指导服务,落实“一喷多促”、防病治虫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谢谢。

2023-07-21 15:56:57

中国农村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23亿斤,比2022年下降0.9%,今年夏粮总产量稳中略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居历史第二高位。请问,接下来会采取哪些举措,确保秋粮以及全年粮食丰收?谢谢。

2023-07-21 16:03:05

潘文博:

谢谢媒体朋友对粮食安全的关心。我们国家粮食分夏粮、早稻、秋粮,刚才曾总师也介绍了,我们夏粮已经丰收到手,早稻现在收获过了七成,预测产量是增加的趋势。夏粮、早稻这两季加在一起,占全年粮食的1/4,秋粮才是全年粮食的大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关键在秋粮。

总的看,当前秋粮生产形势的基本面是好的,主要有两点判断:一方面,秋粮面积是增加的;另一方面,目前秋粮作物长势总体正常。今年以来,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总体较好,加之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保护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样有利于粮食播种面积的落实。据农情调度,初步预计秋粮播种面积超过13亿亩,继续增加。其中,玉米面积是增的趋势,大豆面积稳中略增。目前,除了南方的上季晚稻正在栽插,在田的玉米、中稻、大豆等作物长势总体正常。尽管目前秋粮生产形势基本正常,但是秋粮最终能否实现好收成,关键还在防灾减灾。7、8、9三个月是抗旱防汛防台任务最重的时节,也是防病治虫最关键的时期。刚才我也介绍了,我们跟气象部门会商了,今年夏秋季农业气象年景是总体偏差的,极端天气复杂严峻,干旱洪涝多灾并重,病害虫灾多发重发,给后期的秋粮生产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前天,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四个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明确要求把防灾减灾作为当前三农领域压倒性任务,全力以赴打好抗灾夺秋粮丰收这场硬仗,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会上,四部门对抗灾夺丰收作了进一步的部署安排,总的考虑是两手抓:一手抓防灾抗灾减损失,一手抓大面积提单产增产量。重点抓好这么几件事:

一是落实晚稻和晚秋作物面积。指导各地加强农机调度,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确保早稻地块都能种上晚稻。同时指导“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努力扩大再生稻,因地制宜发展玉米、红薯等晚秋作物,能增一亩是一亩,能增一季是一季,打好面积基础。

二是落实防灾减灾措施。重点是加密监测预警,细化防范预案,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做到见势早、行动快、措施实。

三是落实大面积提单产措施。突出典型区域和重点环节,盯住玉米、大豆关键生育期,落实好肥水调控、“一喷多促”等田管措施,力争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是落实精细指导服务。我们组织开展了“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奋战100天夺秋粮丰收行动”,派出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把农业农村系统力量压到一线,部领导包保,相关司局负责,逐一对接1-2个省份,蹲点包片指导落实好关键的抗灾减灾增产技术措施,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谢谢您。

2023-07-21 16:03:38

邢慧娜: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2023-07-21 16:04:14

海报新闻记者:

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增长快于城镇,乡村限额以上单位的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速也大于城镇。请问,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更大力度地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谢谢!

2023-07-21 16:06:34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乡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激活农村内需对稳增长扩内需十分必要。正如你提到的,今年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增速快于城镇增速0.3个百分点,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同时也要看到,农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还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下一包養網步,我们从工作角度,将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增加收入带动消费。农民敢不敢消费,关键看钱包鼓不鼓。要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消费才能拉起来。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三方面:一是强化产销衔接,让农产品卖上好价钱。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引导农民高质量外出务工增收。这样,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能消费、也敢消费。

第二,创新供给拉动消费。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激活传统消费。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购买绿色家电、绿色家具、绿色建材等,推广符合农村消费特点的新能源汽车,持续提高消费品质。另一个是培育新型消费。重点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提供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和服务,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度假和购物消费。创新消费场景,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出村进城,让工业品顺畅下乡。

第三,优化环境促进消费。一个是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畅通物流快递网络,让农民便利消费。另一个是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村放心消费活动,健全消费维权网络,让农民放心消费。谢谢。

2023-07-21 16:09:15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记者还有问题的话,会后可以再沟通。谢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再见!

2023-07-21 16:10:33

国新办就查包養網2023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_中国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3年7月21日(星期五)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2023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23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先生,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先生,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女士。

首先,请曾衍德先生作情况介绍。

2023-07-21 15:00:21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 曾衍德: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目前,正值防汛抗旱的关键时期,也是抓好秋粮生产、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时期。在此,我简要介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生产保供给,巩固成果守底线,统筹协调促振兴,多措并举增收入,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夏粮获得丰收,全年粮食生产基础较好。夏粮丰收到手。入夏以来,农业农村部门紧盯“割、晒、收、保”关键环节,努力克服“烂场雨”等灾害影响,全力保障夏粮适时收获、颗粒归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减25.5亿斤,下降0.9%,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仍是丰收季。早稻丰收在望。预计早稻面积7100万亩以上,基本保持稳定。目前收获已过七成,呈增产趋势。秋粮作物长势正常。秋粮面积稳中略增,长势与常年大体相当。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巩固。大豆面积小幅增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冬油菜面积增加较多,产量创历史新高。

第二,“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市场价格弱势运行。生猪产能仍处于高位。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4296万头,相当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4.8%。上半年猪肉产量3032万吨、同比增长3.2%。生猪阶段性供大于求,价格低位运行,7月第2周生猪出栏价每公斤14.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6.8%。牛羊肉鲜奶禽蛋量稳价跌。上半年,牛肉、羊肉、牛奶、禽蛋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5.1%、7.5%、2.9%,供给相对宽松,价格整体下行。国内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价格稳定。蔬菜供应充足。目前,蔬菜在田面积约1.1亿亩,同比增加100多万亩。受姜、蒜等个别品种拉动,价格略有上涨。

第三,产业就业帮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监测帮扶抓实落细。截至6月末,65%左右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脱贫产业持续壮大。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力争达到60%,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年度计划开工21.6万个、开工率达90%。当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69.2亿元,支持106.2万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发展生产。就业帮扶超额完成。截至6月末,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325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40万人。此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持续深化。

第四,科技装备支撑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上半年建成高标准农田约3663万亩,占年度任务量的45.8%;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838万亩,占年度任务量的83.8%。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进入收尾阶段,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农机装备持续改善。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电驱式精量播种机成功量产应用,丘陵山区专用机具加快研制。

第五,乡村产业持续壮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6月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2%、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农村电商较快发展,据商务大数据对重点电商平台监测,“618”期间,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速比全部网络零售额高2.8个百分点。乡村休闲旅游加快复苏,出游人数和营业收入明显增长。产业融合稳步推进。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1元,实际增长7.2%,高于城镇居民2.5个百分点。

第六,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深化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启动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中央财政安排74亿元对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实施奖补,安排3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指导各地编制乡村建设任务清单,推动建立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健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协调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实现省级全覆盖,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持续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步拓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别超过223.4万家、397万个、104万个。此外,农产品进出口保持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1717.6亿美元,同比增长6.4%。

总的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提供有力支撑。但应看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极端天气威胁较大、农民就业增收困难增多、农业农村投资增速放缓等,这些问题都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深化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力以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精准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完成全年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2023-07-21 15:08:05

邢慧娜:

现在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3-07-21 15:09:2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6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在山东召开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并发布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请问,下一步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方面有什么安排?谢谢。

2023-07-21 15:14:21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赛道,也是增加食物供给的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这一重要论述,精辟阐释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深刻内涵,鲜明指出了保障多元化食物均衡供给的主攻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制定《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启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现代设施农业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有力有序抓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从措施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建设重点。《规划》提出,要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设施畜牧业、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落实《规划》要求,一个是,要改造提升老旧设施,补上缺的要件,应用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另一个是,新建提质现代设施,建设现代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立体养殖设施、海洋牧场等,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戈壁农业、寒旱农业,做出新增量。

第二,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要推进科技创新。重点是推进设施农业装备制造、专用品种协同攻关,加快研发一批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和装备,解决制约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和突出问题。要推进集成创新。针对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区域,集成组装一批实用技术模式,加快推广应用,提高资源效率和产出效益。

第三,强化政策推动,聚合资源要素。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强化财政投入。实施设施农业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现代设施农业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另一方面,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设施农业专属金融产品,实施投贷联动,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由市场主体实施,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

第四,强化主体带动,激发市场活力。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水平。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设施农业经营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扶持壮大一批从事良种繁育推广、绿色统防统治、设施有效运维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谢谢。

2023-07-21 15:14:37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国家统计局的消息,今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实现了丰收。请问在遭受罕见“烂场雨”的情况下,包養網價格为什么还实现了丰收?夏粮略有减产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什么影响?谢谢。

2023-07-21 15:27:39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刚才曾总师已经介绍今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仍是一个丰收季。正如你所说,夏粮遭遇多年不遇的“烂场雨”,能够再获丰收实属不易,经过艰辛的努力,这个结果是抢回来的,是夺回来的。

坦率地讲,在5月25日连阴雨发生之前,各地包括“烂场雨”最重的河南,都预计今年夏粮要增产,是大丰收年。当时做出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三点:一是面积增。麦播的时候小麦价格好,农民种麦积极性高,土壤墒情又适宜,能种的地块基本都种上了。国家统计局也公布了,今年夏粮的面积增加了118万亩,这奠定了丰收的基础。二是收获前长势一直比较好。越冬期,除华北少量的麦田枯黄外,大部分地区小麦是壮苗越冬;开春后,及时肥水管理,加之没有发生大面积“倒春寒”和干旱,返青苗情明显好于上年;灌浆期,各地落实小麦“一喷三防”措施,普遍喷了1次,有的地方喷施了2次,利于粒重的形成。三是病虫害防控及时。在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各级财政安排了23.5亿元支持病虫防控,实施预防面积7.8亿亩次,病虫害由大发生态势控制在轻度发生,条锈病、赤霉病实际发生面积同比分别减少了25.3%和15.6%,是近些年防治效果最好的一年。

天不遂人愿,麦收时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烂场雨”。实事求是讲,“烂场雨”是世界性难题,连阴雨天与小麦成熟收获碰头,机器下不了地,麦子收不上来,籽粒萌动,穗上就发芽,这就是“烂场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主产国也时有发生,这些国家严重年份减产1-2成。面对今年麦收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主要负责同志带队,第一时间赶赴河南麦收一线,其他部领导包省包片,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应对“烂场雨”,围绕着“割、晒、收、保”,迅速打响了抗灾夺丰收大会战。中央财政紧急下拨5.46亿元支持河南、陕西等地抢收抢烘,多部门联合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3200多个,紧急调集履带式收割机、组建6000多支农机应急服务队,设立1100多部热线电话,“三夏”期间共投入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昼夜不歇、争分夺秒抢收抢烘小麦,日最高收获2400多万亩,主产县3-5天就结束了,往年需要5-7天。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把“烂场雨”影响降到了最低,据最终的农情调度,“烂场雨”受灾面积2790万亩,占全国小麦面积8%,受灾的95%在河南,河南确实受灾重,统计局也公布了,河南减产了52.6亿斤,陕西也减产了2.4亿斤。但是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其他主产省,“烂场雨”影响不大,夏粮都实现增产。全国算大账,有增有减,还有面积增加的因素,最终全国夏粮略减25.5亿斤、减幅0.9%。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同志讲,今年如果不当机立断、采取超常规抢收抢烘的举措,减的数就不是今天这个数了。

大家也非常关心夏粮略减对市场的影响,我给大家报告一个情况,这些年来,我国小麦年际间产需是平衡有余的,特别是前4年我们小麦连续增产,2019年增了43亿斤、2020年增15亿斤、2021年增54亿斤,2022年增16亿斤,目前小麦库存充裕,可满足近一年的消费,略有减产不会对粮食市场产生大的冲击,目前小麦市场价格也基本稳定。在座的媒体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现在市场上的馒头、面条、面包价格也没有大涨吧。谢谢!

2023-07-21 15:28:06

路透社记者:

我今天有两个问题,都是跟最近极端天气有关的。第一,近期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一些短片,显示东北地区的玉米地已经在干旱下枯萎。鉴于连续的高温天气,今年是否预期玉米将减产?第二,鉴于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将会对化肥市场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谢谢。

2023-07-21 15:33:36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第一个问题请潘文博司长回答。

2023-07-21 15:33:46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谢谢你的提问,你的提问很专业。前期,也就是5、6月份,东北西部降水比常年偏少2—5成,局地确实出现旱情,最重时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亩,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赤峰、包头,辽宁朝阳、葫芦岛和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主要影响玉米等旱地作物。长期跑一线的朋友可能知道,这些区域是十年九旱的传统旱区,立地条件差,灌溉条件不足,基本靠天吃饭。6月下旬开始,东北出现多次降雨过程,特别是7月上中旬出现2轮大范围降雨,有效补充了土壤墒情,旱情基本解除,目前仅内蒙古赤峰等地还有100多万亩农田受旱。

由于玉米市场价格好,今年玉米面积有所增加,增的幅度还不小。从目前农情调度情况看,东北玉米主产区墒情不错,一二类苗占比较高,苗情长势总体正常。特别是今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选择200个玉米主产县,大力推广耐密品种、高性能播种机和大垄密植栽培模式,提高播种质量、增加种植密度。前不久我们组织专家进行田间调查,这些示范区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增加500—800株,奠定了丰收的合理群体基础。下一步,夺取玉米丰收,关键在防灾减灾,最担心东北的夏伏旱和早霜,我们对这些灾害的防范工作已经作了具体部署,落实“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措施,主要是喷施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混合药剂,促植株壮苗稳长、促灾后恢复、促灌浆成熟、促单产提升。谢谢!

2023-07-21 15:34:00

邢慧娜:

刚才这位记者还提了一个市场价格的问题。

2023-07-21 15:34:37

曾衍德:

这个问题请刘涵副司长回答。

2023-07-21 15:34:58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 刘涵:

感谢你的提问。农业农村部一直密切关注多地发生的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各方面的影响,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主要取决于供需关系,受极端天气影响有限。上半年,我国化肥农药供应总量是充足的,需求基本平稳,加上煤炭、磷矿石等原料价格持续走低,化肥生产成本有所下降,价格总体是低于去年同期的。从各主要品种1—6月份平均出厂价来看,尿素每吨2505元,同比降12.1%;磷酸二铵每吨3783元,同比降1.2%;氯化钾每吨3301元,同比降18.3%;复合肥每吨2985元,同比降17.6%。展望下半年的走势,国内化肥农药的产能持续充裕,农资市场运行有望保持平稳有序,总体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谢谢!

2023-07-21 15:35:19

澎湃新闻记者:

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企业承受了连月亏损。此轮猪周期和以往的周期相比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持续低迷时间超过预期?对下半年猪价走势农业农村部有什么样的预判吗?谢谢。

2023-07-21 15:41:45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 陈光华:

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低位震荡,1—6月份生猪平均价格15.1元,略高于去年同期。7月份第2周,生猪出栏价格为每公斤14.2元,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200元。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时间超过一些人的预期,我们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阶段性供大于求。生产方面,今年以来生猪产能充裕,产量明显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生猪出栏3.8亿头,同比增长2.6%,猪肉产量3032万吨,同比增长3.2%,市场供应处于近年来的高位。消费方面,春节后猪肉消费处于淡季,消费量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价格支撑乏力。

近日,我们组织专家、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会商,综合研判下半年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目前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消费增长乏力,短期内生猪价格缺乏大幅回升的基础。从能繁母猪的情况看,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296万头,比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高4.8%,仍处于生猪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的上线。从新生仔猪的情况看,今年1—6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9.1%,未来6个月内这些仔猪将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生猪供应将继续增加。从中大猪的情况看,6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5.9%,环比略降0.4%,这些猪将在未来2个月内陆续长大出栏,预示着7、8月份生猪供应也将稳定增加。但也要看到,随着秋冬季节消费旺季的到来,价格有望逐步回升,养殖收益将有所改善。

刚才您还提到了“猪周期”的问题。为了熨平“猪周期”,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开展生猪产能调控,稳住了能繁母猪存栏量,也推动了产业素质提升,夯实了生猪保供稳价的基础。2022年3月开始的新一轮“猪周期”,母猪存栏量总体稳定,始终未低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产能没有出现以往动辄就超过10%甚至20%的变动。但是产能信息更加透明,市场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同频共振”放大短期波动,导致短期急涨急跌频现,养殖盈亏转换更加频繁。总的来看,新一轮的“猪周期”中,价格波动幅度在减小,波动的频率在加快。

下一步,我部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预警,继续加强生产监测预警,紧盯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关键指标,根据月度变化情况,采取针对性调节措施,确保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在此,提醒广大养殖场户要科学安排生产,保持合理的生产上市节奏,特别是要顺时顺势出栏肥猪,避免在价格低位时盲目压栏和二次育肥,造成更大的亏损。二是降成本,依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和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节本增效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三是防疫病,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抓紧抓实汛期畜禽养殖防灾减灾工作,保障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谢谢!

2023-07-21 15:42:1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注意到,上半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下一步,在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方面有什么考虑?谢谢。

2023-07-21 15:46:28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农村投资空间巨大,也是我们提出的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确实有一些情况不尽如人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152亿元,同比仅增长0.1%。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畜牧业投资明显下降。今年以来,生猪、生鲜乳、牛羊肉等价格下行,养殖效益下滑,养殖场户投资积极性偏弱,畜牧业投资下降19.7%。另一个特点是,民间投资积极性下降。上半年,民间投资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六成左右,但民间投资下降了8%。

应该看到,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肉蛋奶等消费持续增加,加上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需要,农业农村投资空间是广阔的。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第一,优化财政投入稳投资。重点是推动各地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要求,抓住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政策窗口,聚焦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现代设施农业、乡村建设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第二,创新金融服务增投资。发挥好财政撬动作用,创新信贷担保、政银保担联动等投融资机制,带动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发挥平台服务作用。主要是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发挥信贷直通车和融资项目库作用,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三,撬动社会资本扩投资。通过创新投资机制,健全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投入联动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发布农业农村领域投资指南,强化金融、保险、用地等政策保障,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农业农村。谢谢!

2023-07-21 15:47:48

凤凰卫视记者: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老百姓主要关心物价的走势,请问今年上半年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形势怎么样?后期的走势如何?谢谢。

2023-07-21 15:54:04

刘涵:

感谢您的提问。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既事关农民的“钱袋子”,也关系到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所以城乡老百姓都非常关心。农业农村部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同时,持续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跟踪研判。综合调度分析来看,上半年我国农产品供应总量充足,各主要品种价格有涨有跌,总体波动正常。1—6月份,我部监测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平均为128.28,同比高0.31个点。分品种来看:

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价格总体平稳。稻谷供需关系基本平衡,价格小幅上涨;小麦市场供应预期趋稳,价格高位回落;玉米下游消费逐步恢复,价格持平略涨。上半年,稻谷产区企业收购均价每斤1.39元,同比涨3.3%;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小麦均价每斤1.48元,同比降3.7%;玉米产区批发均价每斤1.35元,同比涨1.5%。

大豆、食用植物油价格降幅较大。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局良好,国内大豆、油菜籽增产,自给能力稳步提升。但受全球大豆油料供给宽松、美元持续加息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国际油脂油料价格降幅较大,传导拉低国内市场价格。上半年,黑龙江国产食用大豆平均收购价每斤2.65元,同比降13.2%,豆油、菜籽油出厂价降幅在20%以上。

食糖、棉花价格明显走强。国民经济回升向好,下游需求持续恢复,食糖、棉花价格波动上行。6月份,国内食糖均价每吨6994元,比1月份涨24.8%;标准级棉花均价每吨17266元,比1月份涨13.4%。

猪肉价格总体偏弱,“菜篮子”产品季节性波动。上半年猪肉产能处于合理区间上线,猪肉产量同比增长3.2%,价格低位运行。6月份猪肉批发市场均价每公斤19.12元,环比降1.7%,同比降11.4%。牛肉、羊肉、禽肉、鸡蛋以及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6月份批发价格总体低于去年同期。蔬菜、水果市场受高温天气影响,当前价格均高于去年同期。总的来看,“菜篮子”产品价格波动基本符合常年规律。

展望下半年走势,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持续充裕,价格将保持总体平稳态势。生产方面,早稻呈增产趋势,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良好,大豆油料扩种任务落地,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合理区间上线,肉蛋奶产能稳定,蔬菜在田面积有所增加,“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基础牢固。库存方面,稻谷、小麦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能够满足城乡居民一年左右的口粮需求。消费方面,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加上下半年本来就是农产品消费旺季,市场需求将好于上半年。与此同时,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仍然面临着极端天气及地缘包養政治冲突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将继续密切跟踪国际市场变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影响,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应对。谢谢!

2023-07-21 15:54:25

南方都市报记者:

今年难以预料的极端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请问,今年气候变化是否已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谢谢。

2023-07-21 15:5包養6:47

潘文博:

大家都感受到了,今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天气确实呈现明显的异常特征,黄淮海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烂场雨”,北方入夏以后,多地出现破纪录高温。电视上也报道了,洪涝、冰雹等灾害点多面广,农业气象灾害呈现多点散发、多灾并发的特征。据农情调度,今年以来,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6310万亩,同比增了800多万亩。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告,目前厄尔尼诺形成并向中等强度发展,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包養網围更广、强度更大、不可预见性更强。根据我部和气象部门会商研判,下半年农业灾害将呈现极端天气、旱涝并重、复杂严峻的特点。在生产上,重点要防范以下区域:

一是东北西部和西北地区夏伏旱。预计内蒙古中西部、辽宁西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部以及西北大部温度高、降雨少,可能发生夏伏旱。东北西北大约2/3的农田是没有灌溉条件的,如果发生大范围旱灾,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旱灾是我们国家粮食生产最担心的灾害,也是最大的灾害。

二是东北中东部局部内涝和早霜。预计夏秋季东北中东部降雨偏多、气温偏低,局部有效积温可能不足,初霜冻时间可能提前,将影响秋粮作物的安全成熟。

三是黄淮海阶段性高温干旱和局部洪涝。前期,黄淮海出现了多年少见的持续高温,尤其是河北北部旱情确实较重,虽然近期有所缓解,但是7月底前还有一轮高温天气,旱情有可能反复。同时,也可能出现“旱涝急转”。

四是长江流域局部旱涝和高温热害。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两湖”水位比去年同期都低,局部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中稻抽穗扬花期发生高温热害风险比较高。目前又进入了台风的活跃期,4号台风已经登陆,5号台风已经生成,长江中下游包括华南局部可能发生暴雨洪涝灾害。

同时,秋粮病虫害防控形势也十分严峻。受气候异常、境内虫源基数高、境外虫源迁入量大的影响,今年秋粮病虫害呈加重发生态势。江南稻区二化螟每亩虫量是常年的2到3倍,西南稻区稻飞虱发生为近10年最重年份。黄淮海棉铃虫虫量为近10年最高,棉铃虫不仅影响棉花,也危害玉米、大豆和花生。截至7月20日,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2386万亩,虽然面积与去年相当,但是见虫北界已经超过去年同期。草地贪夜蛾一共两条线,西线已经到了陕西的泾阳,东线已经到了北京的顺义,为入侵以来同期最北的年份。西南、西北边境地区的沙漠蝗、黄脊竹蝗和亚洲飞蝗等境外蝗虫也有入侵风险。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加强灾情监测调度,搞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强化精准指导服务,落实“一喷多促”、防病治虫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谢谢。

2023-07-21 15:56:57

中国农村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23亿斤,比2022年下降0.9%,今年夏粮总产量稳中略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居历史第二高位。请问,接下来会采取哪些举措,确保秋粮以及全年粮食丰收?谢谢。

2023-07-21 16:03:05

潘文博:

谢谢媒体朋友对粮食安全的关心。我包養们国家粮食分夏粮、早稻、秋粮,刚才曾总师也介绍了,我们夏粮已经丰收到手,早稻现在收获过了七成,预测产量是增加的趋势。夏粮、早稻这两季加在一起,占全年粮食的1/4,秋粮才是全年粮食的大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关键在秋粮。

总的看,当前秋粮生产形势的基本面是好的,主要有两点判断:一方面,秋粮面积是增加的;另一方面,目前秋粮作物长势总体正常。今年以来,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总体较好,加之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保护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样有利于粮食播种面积的落实。据农情调度,初步预计秋粮播种面积超过13亿亩,继续增加。其中,玉米面积是增的趋势,大豆面积稳中略增。目前,除了南方的上季晚稻正在栽插,在田的玉米、中稻、大豆等作物长势总体正常。尽管目前秋粮生产形势基本正常,但是秋粮最终能否实现好收成,关键还在防灾减灾。7、8、9三个月是抗旱防汛防台任务最重的时节,也是防病治虫最关键的时期。刚才我也介绍了,我们跟气象部门会商了,今年夏秋季农业气象年景是总体偏差的,极端天气复杂严峻,干旱洪涝多灾并重,病害虫灾多发重发,给后期的秋粮生产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前天,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四个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明确要求把防灾减灾作为当前三农领域压倒性任务,全力以赴打好抗灾夺秋粮丰收这场硬仗,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会上,四部门对抗灾夺丰收作了进一步的部署安排,总的考虑是两手抓:一手抓防灾抗灾减损失,一手抓大面积提单产增产量。重点抓好这么几件事:

一是落实晚稻和晚秋作物面积。指导各地加强农机调度,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确保早稻地块都能种上晚稻。同时指导“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努力扩大再生稻,因地制宜发展玉米、红薯等晚秋作物,能增一亩是一亩,能增一季是一季,打好面积基础。

二是落实防灾减灾措施。重点是加密监测预警,细化防范预案,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做到见势早、行动快、措施实。

三是落实大面积提单产措施。突出典型区域和重点环节,盯住玉米、大豆关键生育期,落实好肥水调控、“一喷多促”等田管措施,力争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是落实精细指导服务。我们组织开展了“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奋战100天夺秋粮丰收行动”,派出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把农业农村系统力量压到一线,部领导包保,相关司局负责,逐一对接1-2个省份,蹲点包片指导落实好关键的抗灾减灾增产技术措施,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谢谢您。

2023-07-21 16:03:38

邢慧娜: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2023-07-21 16:04:14

海报新闻记者:

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增长快于城镇,乡村限额以上单位的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速也大于城镇。请问,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更大力度地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谢谢!

2023-07-21 16:06:34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乡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激活农村内需对稳增长扩内需十分必要。正如你提到的,今年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增速快于城镇增速0.3个百分点,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同时也要看到,农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还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下一步,我们从工作角度,将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增加收入带动消费。农民敢不敢消费,关键看钱包鼓不鼓。要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消费才能拉起来。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三方面:一是强化产销衔接,让农产品卖上好价钱。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引导农民高质量外出务工增收。这样,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能消费、也敢消费。

第二,创新供给拉动消费。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激活传统消费。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购买绿色家电、绿色家具、绿色建材等,推广符合农村消费特点的新能源汽车,持续提高消费品质。另一个是培育新型消费。重点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提供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和服务,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度假和购物消费。创新消费场景,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出村进城,让工业品顺畅下乡。

第三,优化环境促进消费。一个是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畅通物流快递网络,让农民便利消费。另一个是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村放心消费活动,健全消费维权网络,让农民放心消费。谢谢。

2023-07-21 16:09:15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记者还有问题的话,会后可以再沟通。谢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再见!

2023-07-21 16:10:33

通讯|中国职业教育助力柬埔寨人查包養網站才培养_中国网

新华社金边3月18日电 通讯|中国职业教育助力柬埔寨人才培养

新华社记者吴长伟 廖泓清

“我要争取去中国留学!”来自柬埔寨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的本科新生孟梅梅激动地对记者说。

柬华应用科技大学首批本科生开学典礼日前在柬埔寨金边举行。孟梅梅同其他9名新生一同走上领奖台,接过优秀学生奖学金奖状,笑容灿烂。孟梅梅今年18岁,即将开始在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学习,她很喜欢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校园环境,非常期待在这里学习中文和专业知识。

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由中国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柬包養华理事总会合作共建,是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学生可同时获得中国和柬埔寨两国学历和学位证书。学校于2023年12月在金边揭牌,首届共招收160名本科学历生和400名校企合作订单班非学历生。首批开设的6个本科专业为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技术、网络工程技术、电子商务包養平台推薦、现代物流管理和旅游管理。

同孟梅梅一样,索万纳也是柬华应用科技大学首届本科新生。他告诉记者,在了解到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来自柬中两国的专业讲师授课、学生能同时获得柬中两国学历学位证书后,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就读。

“我希望以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索万纳说,“相信在这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我在毕业后更好地从事相关领域工作。”

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网络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周惠向记者介绍,该校大部分讲师是从中国国内本科院校选拔公派而来,授课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学经验丰富。学校配备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建有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和计算机机房,能够满足专业学习所需。学校主要采用中文培训加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同时掌握中文和职业技术,毕业后能够满足企包養網业的用包養網人需求。

周惠说,第一批本科新生刚刚入学,就有中资企业向学校抛来橄榄枝,“预定”专业人才。

据介绍,柬华应用科技大学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同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科研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特点,以“技能+中文”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提升多种能力和本领,服务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

本次开学典礼上还举行了校企合作奖助学金颁发仪式,63名优秀学生获得奖学金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助学金。

柬华理事总会监事长郑源来在开学典礼上表示,柬华理事总会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包養網價格是要打造柬埔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地,为深化柬中两国友谊作出贡献。他希望学生们学好技能、练好中文,成为柬埔寨国家发展的栋梁和深化柬中友谊的使者。

电动汽车助力我国能源安全与“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查包養心得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在全球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下,能源形势逐渐严峻,能源格局亟须变革,能源安全也深受波及。为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多次制定国家性、区域性和部门性的能源战略与环保战略,如“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与“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然而,在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共同推进的过程中,快速减排策略也带来了一定能源安全风险。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这些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都体现出我国在积极寻找于不同步调中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大同步。

汽车行业作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断壮大的产业规模导致石油需求量与尾气排放量迅速增加,成为限制能源安全和增大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变革大规模开展,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汽车行业必将经历巨大转变,这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降低碳排放量具有积极作用。电动汽车能够推动能源多样化发展,减少交通行业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国家能源风险;同时,电动汽车零排放特性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各国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为电动汽车市场注入活力,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销售量呈指数增长趋势。2022年,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780万辆,同比增长68%;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因此,关注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对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研究侧重于描述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与实现“双碳”目标工作的现状、发展方向和两者之间的矛盾,缺少电动汽车等产品对两者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实证分析研究。本文在厘清我国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关系的基础上,以电动汽车的高效能、零排放特征为核心,构建双三角理论,解析其对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从稳定性和协调性角度,分析电动汽车对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推动作用,该推动作用涵盖政策协同、技术协同和整合协同3方面。为持续放大这些推动作用,未来需构建以政策网络为保障、储能技术为立足点的双边整合协调系统,以提升电动汽车在助力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同步性、协调性,指引电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心与方向。

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已不再是简单地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同时还关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随着新型能源包養網比較安全观深入人心,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双碳”目标等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也逐渐被纳入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中。在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推进过程中,由于两者的目标、定位等方面不尽相同,无法做到完全协同并进,因此,理顺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能源安全是“双碳”目标的重要基包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分析指出,全球到2050年左右将实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球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和共识。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为达成“双碳”目标,我国势必要走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型之路。我国资源禀赋决定了当前阶段我国的能源供给与消费均以煤炭为主(表1),为了保证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暂时难以改变,“双碳”目标也不是摒弃煤炭,而是不断开创高效技术,推动煤炭的高效、科学、绿色使用,巩固煤炭的兜底地位。

为保障煤炭兜底、能源供应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仍需以能源安全为基石,以妥善利用煤炭为主要途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模式有2种:煤炭清洁化利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贯穿“双碳”目标的整个实现途径——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涉及煤炭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利用。预计到2050年,煤炭替代碳减排贡献率占全球碳中和的47%,碳减排、碳封存和碳循环贡献率分别占21%、15%和17%。煤炭替代化应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等使用清洁能源的产品,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这充分表明绿色低碳与煤炭兜底并不相悖,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同时也是推动“双碳”目标稳定前行的基石。

“双碳”目标下保障能源安全工作面临风险挑战

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之间关系复杂,我国在实现“双碳”目标道路上面临起步晚、任务重、窗口期短等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预期目标与供给稳定压力。预期目标无法兼顾最优。实现“双碳”目标工作侧重环境可持续发展,而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侧重为国家稳定提供能源供给支撑。在资源有限性条件的制约下,两者很难同时达到最优目标。能源供给的稳定性。若要如期完成“双碳”目标,需要立即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然而,对煤炭的清洁与替代使用也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与时间才能完成,这些都会给能源供给稳定性带来威胁。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归纳,本研究发现不同阶段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表2),快速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加剧了能源安全保障的风险挑战。传统能源安全风险。政府强调减排政策,化石能源生产和投资需求受影响、被抑制,化石能源产品产能下降、价格激增,导致我国传统能源供应安全风险。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能源低碳转型使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重心转向电力系统,以化石能源为底色的能源安全问题将演化为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问题。我国拥有全球60%—70%的光伏产业链资源发电系统和40%的风电产业链资源,但当前可再生能源在发电过程中自身的波动性与不可调度性等缺点未能合理解决,大规模应用与并网增加了当前电力系统运行出现不稳定性情况的几率,提高了能源供应安全风险。

传统的燃油汽车依赖于石油资源,而石油资源的采集、运输和使用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因此燃油汽车难以同时兼顾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为了解决这道难题,我国政府推动电动汽车代替燃油汽车的变革。一方面,电动汽车作为清洁产品,使用电能代替化石能源燃烧,因此具有较低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电动汽车使用电池储存能量,不需要燃料,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从而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因此,电动汽车有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电动汽车助力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

电动汽车的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深入分析其对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对规划电动汽车市场扩散重心、技术提升、降低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双三角理论由“可持续发展三角”和“能源不可能三角”共同组成,分别从“能源—经济—环境”3个维度(以下简称“‘3E’系统”)和“能源价格—能源供应—能源生态”3个维度(以下简称“能源子系统”)描述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对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影响贯穿“3E”系统与能源子系统,涉及实现路径、短期现状与长期目标3个层次。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两系统三层次”的理论机制分析框架(图1)。

“3E”系统下:电动汽车的稳定性推力

在社会与经济发展速率调整的过程中,能源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动态关联变化被称为“3E”系统的内部稳定性挑战。“可持续发展三角”理论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缓解环境问题,政府应推行“双碳”政策,这类减排策略主要从能源领域切入,把握机遇转型,也就是说,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往往息息相关。尽管如此,能源转型也理应以维护能源安全为主要前提。然而,“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技术、资金与时间成本来高效清洁化利用煤炭,且基于能源安全保障考虑,短期内能源结构调整难以完成,这些都使得能源供给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3E”系统下的电动汽车对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具有推力作用,其主要表现为电动汽车行业能跨越短期现状和路径层次的缺陷,维持能源供给与电力系统稳定。就能源供给稳定性而言,电动汽车使用电能替代燃料作为动力驱动,而电能由化石燃料、水电、风电、核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多种不同动力来源供应,保障了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能源的依赖,降低了能源系统的风险,提高了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就电力系统稳定性而言,实现“双碳”目标要求社会整体广泛使用清洁产品与清洁能源,进一步将能源消耗压力聚焦到电力系统上。而电动汽车由于自身具备储能装置,因此其充电时间和充电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可以在电网压力大时提供储能支持,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能源子系统下:电动汽车的协调性推力

实现供应安全、清洁低碳、价格可及的能源供应是全球能源转型的终极目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三大目标的协调发展被业界称为“能源不可能三角”难题,即能源子系统下的不可能三角矛盾。在能源价格低廉可及的前提下,能源供应与能源生态无法同时达到最优,国家或政府必须对能源系统上述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和协调。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稳定是能源安全的主要目标,而维持能源生态稳定也势必需要推行“双碳”政策。因此在技术与资源条件限制下,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也面临同种不可能难题。

能源子系统下的电动汽车对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推力主要表现为长期来看两者在预期目标上的同步调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一种以清洁能源驱动的交通工具,可以减少传统燃油汽车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我国能源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同时,电动汽车的推广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电动汽车的电能来源可以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进一步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技术创新,减少车辆行驶带来的尾气排放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巨大潜力。

电动汽车是助力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电动汽车是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基于上述电动汽车对两者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分析可知,要明确电动汽车助力两者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则需要准确判别分析电动汽车协同作用的落脚点,这些协同作用可归结为政策协同、技术协同和整合协同3个方面。

政策协同

政策协同指的是电动汽车推广下的政策灵活协同与政策宏观调控协同。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工作会影响能源供应安全的稳定性,电动汽车的发展从源头上为缓和两者冲突提供了可能(图2)。政策灵活协同。电动汽车的推广可以直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损耗,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电动汽车使交通运输动力从高污染的化石能源转向以电能为主的清洁能源,进而降低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延长能源储量的可开采年限。在能源储备充足、能源供应稳定的基础上,政府工作重心可以偏移至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中的气候变化或环境安全等其他领域,以此推动“双碳”目标进程。政策宏观调控协同。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可以间接影响能源价格,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双碳”政策下,减排策略提高了化石能源成本,传统能源生产和投资需求受到抑制,供给弹性降低,能源价格飙升,加剧了能源供应风险。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需求,根据市场供求定理可知,需求变动导致均衡价格与数量同方向变化,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将下降,弱化了能源安全的风险。

在推广电动汽车过程中,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协同一致性较低。各地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电动汽车激励政策标准不一,不同地区的电动汽车产业规模不同,可能造成市场失衡和资源浪费,导致协同发展的效果不理想。此外,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不强。在政策调整过程中,政府很难根据管辖区域的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和实现“双碳”目标工作之间的矛盾级别制定相适宜的政策,这也可能对电动汽车的推广和能源结构转型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协同

技术协同指的是电动汽车与电网系统协同运行下的储能技术升级、充放电技术优化。电动汽车与电网系统协同运行的“车辆到电网”(V2G)模式允许电动汽车将其电池存储的电能释放到电网中,以便于稳定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响应电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本文在按照电动汽车在V2G模式下参与电网服务的“成本—收益测算方法”,根据峰谷电价差构建了峰谷电价差(Pgap)为0.3元、0.4元、0.5元、0.6元、0.7元和0.8元共6种情景分析V2G模式下的单车用电调节总收益与净收益情况(表3)。结果表明,V2G模式下蓄能—储能总收益与净收益均随着峰谷电价差增大而增大,即在峰谷电价差距较大的地区投入电动汽车往往能调节电网用电波峰波谷,且能带来更高的收益。数据支撑下的实证表明引入V2G模式的电动汽车对于电网来说具有正效应。

电动汽车与电网系统协同发展主要依赖V2G模式下储能技术与充放电技术的紧密联合,已实现能量高效利用和电网优化调度。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在电动汽车停车充电时,电池可以作为电网的储能设备,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而在电动汽车需要行驶时,电池可以作为移动式储能设备,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供电动汽车使用。储能技术可以将电动汽车的电池作为移动式储能设备,放置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与电网系统进行互动,这种基于储能技术的双向能量流动可以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系统的协同发展。优化电网负荷管理。通过充放电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充电智能化控制,避免电动汽车集中充电对电网带来的冲击;同时,电网可以通过充放电技术,对峰谷电量进行平衡,实现负荷的优化调度。

整合协同

整合协同指的是电动汽车对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达成最优的有效推力,具体表现为依托政策与技术推动的电动汽车节能减排双效用协同发展。电动汽车兼具良好的节能和减排效益,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步调发展。本文通过能源消耗与碳减排测算模型,并按照电动汽车(EV)与燃油汽车(FV)市场占有率比例构建了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中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不同占比的情况,即电动汽车占比0%、20%、40%、60%、80%和100%对应燃油汽车占比100%、80%、60%、40%、20%和0%共6种情景,分析了2015—2022年,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情况(图3)。结果表明随着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比例上升,道路汽车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均有所下降,电动汽车节能减排双效应明显。随着电动汽车的技术升级,能源消耗在2018年达到高峰后渐趋下降;随着时间推移,提高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对减排的边际效果逐渐减弱,但汽车碳排放总体上仍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实证表明电动汽车兼具良好的节能和减排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不断优化,电动汽车将会在未来成为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由于油耗与电耗单位指标不一致,故计算能源总消耗费用时,统一折合成费用度量;EV指电动汽车,当EV=0时表示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中电动汽车占比为0%、燃油汽车占比为100%,其他同理

电动汽车可以依托政策与技术推动节能减排双效用协同发展。政策层面。政府可以制定购车补贴、减免车辆购置税、制定排放标准等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和企业技术升级,扩大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提高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排效益。技术层面。节能减排技术具有多阶段、多样性等特点,贯穿电动汽车的生产至回收阶段。节能减排技术包括车身轻量化技术、高效驱动系统技术、智能充电和管理技术、能量回收技术等。例如,采用轻量化铝合金车身和碳纤维增强材料可以降低车身自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行驶里程;采用永磁同步电机、变速器无级变速技术等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这些技术手段均可避免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为电动汽车节能减排双效用协同发展提供支持。然而,电动汽车在推广过程中也存在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安全事故频发、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这影响了电动汽车的发展,为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工作的协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政府应建立以政策网络为保障储能技术为立足点的双边整合协调系统,以缓和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与实现“双碳”目标工作之间的潜在矛盾。基于此,提出以下3点建议。

充分发挥电动汽车产业在构建兼容性政策网络中的保障作用

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对能源安全政策和“双碳”政策间的冲突有缓和作用,但从政策制定源头解决两者间的矛盾则更为重要。

预防政策冲突。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以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为抓手的政策,分时、分段优化政策目标,融合能源与环境政策冲突点,充实顶层规划的政策储备工包養具箱。

构建层级网络。以电动汽车产业为桥梁,优先制定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兼容发展的政策,如加快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化、电气化、储能化进程等。通过健全电动汽车产业内自上而下的政策体系,从供应端、技术段、回收端共同建立政策网络机制,从政府侧、企业侧等外部协同发展构建政策网络结构,扩大政策可选择空间。

地方因地制宜。地方政府应当针对当地环境与能源系统的实际情况,把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作为政策工具之一,在目标制定、政策执行和施行反馈中吸取经验、因地制宜、动态调整政策方向。

通过技术手段强化电动汽车在当前阶段的储能作用

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不高是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和实现“双碳”目标工作的共同痛点,但负载V2G模式的电动汽车作为储能的重要工具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需从电动汽车设计至回收各阶段综合策划以降低电动汽车储能装置成本、提高储能能力与水平,扩大电动汽车储能布局面。

电动汽车设计阶段。通过完善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部件,设计不同的高效储能系统,以实际应用场景诉求为参考标准,针对具体场景、电池充放电能力、储能机的最大功率、负载的用电时段等因素详细分析、设计、挑选合适的储能系统,提高电动汽车储能能力。

电动汽车生产阶段。重点利用轻量化技术制造电动汽车车身部件,选择不同方式产生的能源装备电动汽车的储能系统,缩减装备各环节的割裂式管理,通过协同优化整合降低储能系统装备成本,避免能源浪费。

电动汽车使用阶段。采用高效电机、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等高效驱动系统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剩余的能源存储起来以保证后续行驶时能源自给自足,同时可以使用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监测电池的状态和性能,减少电池的寿命损失,提高储能效果。

电动汽车回收阶段。运用环保的回收技术系统化、梯次化地利用退役动力电池,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利用价值,降低储能装置成本,为下一阶段储能技术的升级节余资本。

联合政策—技术建立双边整合协调系统

电动汽车节能减排的双效益效果使其成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与实现“双碳”目标工作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政策与技术是其最主要的途径,构建政策—技术双边整合协同体系有利于并行推进能源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保障工作。

政策联合。与各国政府联合制定统一减排目标、统一充电标准的车辆等,从而促进国际市场互通,扩大电动汽车市场规模。

技术联合。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工作,共同解决电动汽车的技术难题,尤其是电池技术、充电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等与节能减排息息相关的技术,从而提高电动汽车的节能效用和竞争力。

资源共享。建议各级政府共享电动汽车相关资源和人才交流库,鼓励企业公开电池材料、电动汽车零部件、充电设施等制造细节与方法,降低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互派专家和工程师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从而促进电动汽车技术的共同进步,以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安全隐患问题,共建共用配套设施。

(作者:郭剑锋、张雪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曹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复,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如何完善生查包養網站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_中国网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目标任务。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出台《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等政策文件,细化完善配套制度。积极指导地方开展实践探索,涌现出北京门头沟、黑龙江大兴安岭、浙江丽水、江西抚州等一包養批引领全国实践的先进典型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文华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生态条件优、工作基础好、探索意愿强的地区,进一步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应用、生态产品认证评价、可持续经包養網比較营开发、生态保护补偿、评估考核等方面深化探索,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司长王薇介绍,自然资源部将从要素端、供给侧入手,持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厚植生态产品生产和价值实现的自然资源基础。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包養網心得权制度体系,明晰自然资源资产权利主体和边界,推动自然资源资产设权赋能,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出台支持政策,为生态产品生产和开发利用提供优质的生态空间和要素保障。强化示范引领,继续发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提炼自然资源领域特色做法和经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注重统筹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绿水青山包養转化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动力源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司副司长黄东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提升林权资产功效,拓宽林权利用功能,打通林权投融资梗包養網阻,健全林业财产权益保护机制,支持有序开展林权流转,培育家庭林场、村集体林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支持发展木竹材、经济林、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积极培育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切实让百姓得实惠、有收益。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机理分析及评价指标研究_中查包養網心得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制造业门类齐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总量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跃升,发展规模日益壮大。虽然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和工业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状况却依旧存在。要想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品质与生产管理效率,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制造企业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即通过数智化融合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数智化融合转型中的“数”代表数字,强调信息化层面的网络、技术、数据等;“智”代表智能,强调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指制造企业充分利用数据等有效信息,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引领作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深化数字技术在生产、运营、管理及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实现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过程。

当前,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受到了政府与制造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不断完善制度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历史进程的交汇与创新,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数字经济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扣合点;要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进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主体新活力。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进行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资源配置视角。认为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产能效率的提升、打破传统企业的资源配置模式,能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生产成本视角。研究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质增效,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创新驱动视角。认为通过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研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有效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产品质量视角。认为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度挖掘处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可能潜在的问题,提高生产链的运行效率及产品质量,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形成一个非线性发展的复杂系统。在该过程中存在以关键要素为载体的连续、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多重循环与反馈。依据产业关联理论与系统动力学反馈原理,分别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及影响因素等关键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强调关注动态而非静态、整体而非局部地分析各要素行为的变化,使该过程得到持续良性的运行和发展,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研究其发展的科学规律。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目标要素:通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迅速发展,制造企业基础将持续壮大、融合提速升级、创新驱动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良性循环。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主体要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过程,只有基于各项主体才能完成。主体要素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各主体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着转型发展的效果。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是由不同主体要素组成的开放复杂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以数字化创新为引领和支撑,以产业融合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各主体实现多元共治,且发展伴随着整体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

政府机构。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提供引领与支撑;另一方面,政府利用数据共享、减税降费等方式来降低制造业转型的成本与风险,提高转型效率。

制造企业。制造企业是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执行者,也是转型的实现载体,是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主体要素。制造企业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品,更新产品生产工艺及流程,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实现数智化融合转型。

“高校+科研院所”。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通过政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推动关键技术的转移及成果转化,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平台企业。平台企业指通过搭建一个数据信息存储、分享、浏览及互动的平台来提供服务的企业总称。平台是各类数据的集聚地,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降低数据资源搜寻成本,从而助力企业的数智化融合转型。

中介机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与金融机构、数据管理中心等中介机构息息相关。转型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资金,金融机构等组织可有效促进融资需求的形成;数据管理中心通过推进数据在市场内的高效流通,逐步释放数据要素红利,从而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挥数据管理中心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助力作用。

消费者。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提高客户体验;反之,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对企业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改善,从而助力制造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

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各主体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知识与数据为基础、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数智化融合发展体系,加强制造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借助平台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进而助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受到多方面、多角度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动力因素与障碍因素2个部分。

动力因素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传统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而互联网平台、智能设备等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效果。因此,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数智化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建立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定程度上会大力促进企业转型;人才已成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政策制度。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其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与环境保障。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推行起来会有更加清晰的方向,也更容易实现目标。

创新驱动能力。创新驱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制造企业摆脱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改善生产及管理模式,优化产线流程;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并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令创新引擎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

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与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激励作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不仅包括数字技术的广泛包養網应用及创新,还包括数字化的企业文化,以及数字化企业氛围的创建等。数字化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企业家具有数字化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企业环境中有知识交流等;数字化企业氛围,在企业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理念的应用,形成了一种积极、创包養網新、高效、协作的文化氛围。

市场结构及需求变化。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市场结构及需求的变化。当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逐渐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制造企业唯有通过转型来实现自身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流程的数智化提升,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国内及行业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及行业背景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衰退,整体技术水平与工业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传统制造业的劣势不断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急需通过数智化融合转型来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价值链驱动。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较低地位,这与我国制造业转型较晚、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等因素有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实行“底端向上”的制造业升级路线,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因此,一定程度上,价值链的驱动可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实现。

障碍因素

产业基础与技术支撑不够坚实。我国制造业核心关键技术比较薄弱,部分企业设备尚未基本实现自动化,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不够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下,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难免受限,缺乏安全稳定性,面临着被发达经济体势力制约、冲击的风险。

数据开放共享受到阻碍。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公共数据开放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未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体系,这导致数据实用性不高、可获得性弱、应用成果不突出等问题,进而阻碍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制造业数据涵盖了设备、产品、运营等多个方面,在数据采集、存储及应用过程中一旦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数据安全隐患。数据一旦被篡改或传播,将会导致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失衡,甚至威胁到企业与客户的隐私安全。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与路径分析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可视为一个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动态发展过程。结合上述对该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可知,该过程中包含诸多要素,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稳中有动”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利用数字技术,依托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实现自身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流程的数智化融合转型,不断催生制造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了更加全面、直观地展示该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明确地了解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结合前文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及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可知,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是一个由多方主体参与、受多种影响因素作用、追求最大效益的融合发展过程。

流图是用清晰直观的符号刻画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变量的性质,进而阐述复杂过程的反馈形式及控制规律,为深入研究打基础的一种图形表示方法。主要包括4个基本要素:状态变量,描述积累效应的变量,也是过程运行的核心变量,本文构建的制包養網 花園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的状态变量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速率变量,与状态变量相对应,是描述过程中积累效应变化快慢的变量,本文所构建的速率变量为转型发展有效性、转型发展不适应性;辅助变量和常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存量或流量,描述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

为了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本文对不同主体驱动下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进行分析。

政府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一方面,通过数字政府的建设,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程度、政务应用程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各项数据信息实现有效聚集、分散程度降低,从而促进数据资源的可获得性;但此时若没有与数据安全相关的政策制度,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隐私数据信息有被泄露的风险;与此同时,政府的治理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完善,政府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等其他行业通过创新发展实现对制造业的协同反馈作用,有效辅助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提升制造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有了一定的成果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更加需要政府的扶持调控,并形成有益循环,进而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

制造企业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制造企业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性,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都会有所增强,进而提升企业的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另外,企业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不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绿色发展能力与市场核心竞争力,由此形成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的正反馈循环。通过该正向反馈,企业会继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促进更多创新产出,推动该系统高质量发展。

“高校与科研院所”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一方面,高校通过为制造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加强企业的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与科研院所也是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可有效增强科研院所数量及人才、数据等资源的聚集程度;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同建设创新服务平台,企业可为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资本支持,进而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最终提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通过这一良性反馈,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会进一步提升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的积极性。

平台企业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数字平台企业的参与下,可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数据信息集成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线上、线下的信息交互能力,提升有效信息的获取速度从而降低数据资源的搜寻成本,提升企业的数智化融合转型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制造与服务数字体系的建设,可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优化生产线,进一步形成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有益循环,实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

中介机构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完善企业创新融资体系,金融机构可为制造企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创新研发、营销宣传等多方面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并提升企业的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实现;金融机构在得到投资回报后会继续增加投资,由此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一些数据包養管理中心的参与可促进数据要素在企业间的有序、安全流通,引导企业提升数据驱动的生产要素配置能力,推动企业更好地进行数智化融合转型,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消费者驱包養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消费者会进一步参与其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监督与反馈。与此同时,社会公众监督平台的搭建也为消费者创造了监督发声的平台。公众既是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也是监督者;通过监督平台加强公众对企业的监管作用,推动企业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改善。在消费者发挥监督作用的过程中,会促使企业的数智化融合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数字化的需求体验得到满足,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监督治理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路径分析

在前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关键要素及逻辑分析基础之上,基于代表性、重点性和精简性原则,依据系统动力学循环反馈原理选取相关变量,利用Vensim PLE软件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图1),运行之后可以发现,关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反馈回路共有19条,分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发展的循环过程,揭示系统发展的机理与运行规律,从而为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由图1可知,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该系统,而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系统内部变量;并且,该系统中存在着众多反馈回路,不同回路之间相辅相成,纵横交错。通过运行Vensim PLE软件可以得出最为核心的6条反馈回路来反映该系统实际运行的状况。

路径1: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程度→(+)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性→(+)制造业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2: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数字政府建设情况→(+)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程度→(+)政府数字战略的实施→(–)社会信息分散程度→(–)数据资源可获得性→(+)企业数据泄漏风险→(–)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负)。

路径3: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金融机构资金供应能力→(+)企业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4: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政产学研合作水平→(+)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产品质量与创新程度→(+)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5: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创新资源投入研发程度→(+)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生产制造效率→(+)制造业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6: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公众参与治理程度→(+)公众监督作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除了上述6条主要的反馈回路外,该模型的其他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因果关系,系统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进而形成一定的反馈回路(反馈环)。通过反馈回路的信息可知,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主体要素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即:一种主体可以影响另一种主体,进而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相应影响。每个反馈环都存在一定的极性——正反馈环具有自我强化的效果,负反馈环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中正反馈环数量要大于负反馈环,这说明系统的自我强化作用要比自我调节作用更大,在正负反馈环的共同作用下,系统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前文对不同主体驱动下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及路径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其中,各个主体虽然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同一目标要素在该系统中运行。本文结合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依据关键要素与机理分析,以网络模型中的状态变量作为一级指标,以反映系统中各要素的现实状态;根据前文得出的6条路径,本文设计包括产业基础、两化融合、创新驱动、质效提升、治理体系、绿色发展等6项一级指标,以及数字基础、企业基础、数字化水平等14项二级指标和36项三级指标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指标体系不仅适用于对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细分行业之间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的横向评价,也适用于不同发展时间阶段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纵向评价。

本文通过厘清国内外学者关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主要研究脉落与关键问题,提炼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产业关联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综合网络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该网络模型揭示的运行机理与路径,从产业基础、两化融合、创新驱动、质效提升、治理体系、绿色发展等6个方面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孙小强、高秀云、王玉梅,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周立波故乡:春潮书香写巨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变_中国网

仲春时节,草木葱茏,游客走进湖南省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漫步于村舍乡野间,品书香、观繁花、听春雨,春潮在清溪涌动,生机勃发,如诗如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家周立波从北京回到故乡清溪村,创作了以清溪村为原型的小说《山乡巨变》。他在书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近年来,清溪村通过打造“文学之乡”,以文化促乡村振兴,让巨变从书中走进现实。

村道通畅,庭院整洁,掩映在绿树竹林中的书屋是清溪村的一道别致风景。51岁的村民卜雪斌向记者回忆说,2022年3月,他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主动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立波书屋,推广《山乡巨变》等周立波著作、卖擂茶从此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文学成为我们村的名片,我不仅找到致富的好路子,更富了脑袋。”这两年来的变化让卜雪斌感受特别深:“我以前在矿山打工,手用来搬石头,现在搬书。为了经营好书屋,我会讲普通话了,表达也更流畅,文化水平也跟着提高了。”

图为湖南省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命名的书屋。新华社记者柳王敏 摄

读书拓展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书香在乡村弥漫,文化振兴带来发展新气象。如今,清溪村已建起21个以作家或出版社命名的书屋,其中作家书屋均根据其出生地、创作风格和作品特点进行设计装修,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空间。

记者走进迟子建书屋,迎面而来是东北“包養網 花園冰天雪地”的仿真场景:雪地、雪松、雪屋,以及屋檐下长长的冰凌。书屋主理人孙桂英在黑龙江出生长大,嫁到清溪村21年了。一到书屋,她就找到了“成长的记忆”。“迟子建在书中所写,就是我在东北的原生活,感觉特别亲切,静下来读一读,就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她说。

书屋提供书籍、文创产品等,村里还定期举办文学讲座、读书会、朗诵会、花鼓戏剧节等文化活动,清溪村的书香文化远播周边。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日渐美化,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文学研学实践等农文旅业态多元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清溪村,在乡野间找寻文化之美,感受“诗与远方”。

包養

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说,清溪村探索“公司+集体+农户包養”的管理模式,为村民提供讲解员、司包養机、保包養網洁员等就业岗位,景区内的农家餐饮、擂茶馆、农家摊点、民宿等,带动就业500余人。2023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同比增加40.3%,带动村集体收入达120万元。

图为记者在清溪村拍摄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内景。新华社记者柳王敏 摄

清溪村蓬勃发展,近年来已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32岁的邓旭东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他回乡期间,深刻地感受到家乡的农文旅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当即作出决定,辞掉深圳的高薪工作返乡。近年来,邓旭东通过流转部分山林,建立了家庭生态农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希望尽快将清溪村农业做出品牌,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家乡之美更好地推介出去。”他说。

春到清溪送来好消息。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试开馆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目前已收到全国各地作家捐赠的签名版图书5.8万余册。蔡真说:“做大做强文学名片,发展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未来的清溪村,将书写出更多新时代山乡巨变。”

报告:女性群体以其特有方式查包養網心得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_中国网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女性正成为县域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通过实地调研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常驻县包養網域,于3月28日发布研究报告《“她”力量如何推动乡村振兴?——以女性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模式和路径》(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在阿里助力的县城,涌现出一批“她”力量,她包養網们既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受益者。不同类型的女性群体正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和参与乡村振兴,为县域发展提供动力。

图为以女性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模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乡村女性共2.45亿人,占全国乡村人口的48.1%,其中户籍在乡村、居住在本乡的女性共2.21亿人,占乡村女性人口的90.21%。因此推动县域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需要充分激发女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在助力县域包養網发展中十分重视女性的作用,通过发展县域直播电商、数字客服、数字标注等乡村新产业和新生态,为广大女性提供了大量在地就业和创业机会。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晓斌在介绍报告时说,课题组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阿里巴巴定点帮扶的县域主要存在七种“她”力量,分别是县域女干部、阿里乡村女特派员、返乡女创业者、返乡女就业者、外来女性、本地留守包養女性和县域女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职业院校老师)。七种“她”力量具有不同的群体特征,也以不同的方式投身于县域乡村振兴事业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四种典型路径,即“她”助力、“她”就业、“她”创业和“她”发展四种路径。其中,阿里乡村女特派员作为乡村中的带头力量,激发出女性在县域乡村振兴中的更大作用。

报告显示,阿里女乡村特派员更倾向于推动那些灵活用工的产业发展,不仅在县域内培育直播电商产业,也积极引入用工灵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这些女特派员大部分已经在助力的县域工作2-3年,平均在每个县域落地项目15-21个,个人成就感和县域满意度很高。在阿里乡村特派员的带动下,在女性创业者中,43.7%的受访者认为返乡创业后收入增加,53%的受访者表示返乡创业后工作满意度增加,而81.2%的受访者表示返乡创业后生活幸福感提高。

图为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致辞

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表示,乡村振兴关键是人,要吸引人、留住人、培养人。“如何用好女性尤为重要,就像我们派出的五位女特派员,我觉得非常优秀,甚至平均能力已经超越了很多的男性特派员,因为她们拥有的是更多的韧性,这是今天要做成事非常重要的特性。要把更多的机会带给乡村的女性,让她们能够在乡村里扎根,让她们能够有更大发展。我相信更多的小家,更多的大家,逐步回归到乡村,这才是乡村的未来。”

在山西平顺县,阿里巴巴通过系统培训,让乡村留守女性、返乡女性快速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在当地落地了数字示范基地,解决了200多名当地年轻人的就业,其中85%以上是女性。“标注基地实现了我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阿里巴巴数字标注基地管理人员桑淑青说,作为一名回乡就业的年轻人,见证了标注产业落地平顺,不仅让乡村里的“她”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找到了什么是幸福感,也切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平顺县城周围村庄的变化。

图为乡村振兴联合研究实践基地合作项目启动

报告发布会上,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与阿里巴巴公益共同发起乡村振兴联合研究实践基地合作项目。未来,双方将就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社会价值的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等后续合作。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表示,乡村和县域不仅是乡愁所在包養,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根基所在。作为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县域发展也是重要的办学目标之一。未来学校希望继续加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用好各种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事业。

会上,围绕女性参与县域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女性在乡村振兴中的比较优势是否可持续等话题,邀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视角分享各自观点。大家认为,现阶段,更好发挥女性在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中的作用是重要路径,乡村振兴、县域发展对于实现城乡融合和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更多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在乡村振兴事业中贡献各自力量。

一场乡镇庙会,何以3天引客30万查包養行情人次?_中国网

春意盎然,3月13日至15日,农历二月初四至初六,九江市柴桑区马回岭镇上演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盛会,短短3天时间,吸引游客30万人次。一个乡镇庙会,何以如此火爆?

有底蕴:百年传承

清晨,春风中带着一丝凉意,人还未到马回岭集镇中心,眼前已是一片人声鼎沸的景象。街道两侧,摊位紧挨着摊位,绵延数里,商品琳琅满目。

今年56岁的马回岭镇朝阳村村民吴小鹏,见证了小镇的发展与变迁,也见证了庙会一次又一次的热闹光景。

时间倒回50年前。“那时的庙会和现在同样热闹,走到哪儿都是人挤人。”吴小鹏回忆,卖家没有精致的摊位,都是用蛇皮袋或布袋铺成一个个简易摊位,商品摆得满满当当。最吸引孩子的是小吃摊,新鲜出炉的油糍、油粑,他一口气能吃4个。

源自清光绪年间的马回岭庙会,至今已传承100余载。时光荏苒,古老的庙会已演变成影响周边地区的重要物资交流会,交易时间也由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四一天延长至初四至初六三天。

善运行:双向奔赴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身穿传统苗族服装的姑娘格外引人注目。来自贵州黔东南的张小英,正熟练地向顾客介绍着摊位上的饰品。

“我在社交平台看到了马回岭庙会的视频,觉得这里人气旺、能挣钱,就来了。”张小英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银饰个个不重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由于物美价廉,饰品十分俏销,一天下来她挣了近2000元。

马回岭庙会的人气,源自百年传承的底蕴,更来自群众的口口相传。农副产品、竹木家具、花木种苗、百货布匹、特色食品、文化用品,能想到的东西这里几乎都看得到。摆摊的商家除了本地人,还有很多像张小英一样的外地人,带来了许多具有其他地方特色的产品。

除了商家和顾客,还有一群人也忙碌而充满期待。街上,公安民警、志愿者随处可见,为庙会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马回岭庙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我们更多时候充当的是服包養务者的角色。”马回岭镇党委副书记王小佳告诉记者,在庙会开始前一段时间,政府就在网上发布示意图,标明摆摊场地;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消费投诉点,及时处理交易纠纷。“庙会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庙会,包養網进一步增进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信和了解,推动马回岭镇的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王小佳包養網说。

创品牌:与时俱进

延续至今的马回岭庙会,随着时代变迁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呈现方式。

今年的庙会主题为“逛‘百年庙会’ 品‘古今穿越’”。马回岭集镇中央的戏台上,民俗表演、九江山歌、汉服大赛等轮番上演,观众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

马回岭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让庙会不仅成为一个购物和娱乐的场所,更成为一个展示和传承当地文化的重要平台。在聚焦传统民俗体验之余,庙会推出了rap演唱、魔术表演、沙画表演等节目,以及全民K歌秀、网红直播、抖音挑战赛等活动,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今年的庙会首次推出了一系列带有马回包養網排名岭特色的文创产品,创新打造了沉浸式游园交互体验,让游客探索趣味场景,更好地感受庙会文化。

办好马回岭庙会,是当地持续塑造马回岭文化品牌、高标准打造特色乡镇的重要一环。“我们基于庙会历史,想方设法把品牌做大做强。”王小佳说,马回岭镇将继续深挖庙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庙会的吸引力,力争将庙会打造成包養網心得一流的文旅品牌消费展会。(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

快查甜心寶貝包養網递服务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小快递激发乡村大市场_中国网

核心阅读

快递进村不断深入,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如今,我国每天约4亿件快递包裹被揽收,其中1亿多件在农村地区流动。去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为激发乡村消费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快递进村,特产出村,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不断提升的寄递效能,成为激发乡村消费动能的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比2014年增长近13倍;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

当前,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取得哪些成效?如何更好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3月28日,国家邮政局举行专题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回应社包養網排名会关切。

辐射地域更广 覆盖品种更多

新一批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品牌项目落地

筛果、打包、出库、装车……陕西延安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一派繁忙景象,一箱箱新鲜饱满的苹果在转运中心迅速流转,从田间地头发往全国各地。

“昨天在树上,今天在路上,明天就能到消费者手上。”谈到发货速度,种植户石海军赞不绝口。去年9月,中通快递陕西延安转运中心正式启用,不仅将农产品寄递时效提升了15个小时左右,还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今年以来,通过中通快递发往各地的延安苹果已超200万票。

小苹果走向大市场,是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的生动缩影。“随着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作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渠道,邮政快递业在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邮政局新闻发言人、市场监管司司长林虎表示。

作为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邮政局持续整合资源、优化体系、丰富内涵,推动形成一批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品牌项目。

“经认真比选,最终确定143个年业务量超千万件的市级项目为‘金牌项目’,17个年业务量超200万件的县级项目为‘典型项目’。”林虎介绍,2023年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品牌项目呈现出不少新特点。

一方面,辐射地域更广、业务规模更大。“金牌项目涉及22个省份共91个市州,共产生快递业务量34.06亿件、业务收入163.76亿元。”林虎说,其中9个项目年业务量超过5000万件,另有35个项目年业务量超过2000万件。

以中通快递为例,2023年,全网年发货量超500万件的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项目达24个,涵盖福建茶叶、东北大米、陕西苹果、四川柑橘、山东大蒜等众多农产品;承运的农村包裹超109亿件,其中农村上行件同比增幅超33%。

另一方面,覆盖品种更多、服务模式更优。梳理金牌项目可以发现,流动在农村快递这张大网上的农产品品类越来越多,既有脐橙、芒果等果品,海鸭蛋、牛肉干等畜牧业产品,又有莲藕等蔬菜,枸杞等药材及制品,鲜花、多肉等观赏植物,还不乏大米、玉米、红薯等粮食及副产品。

日益丰富的农产品类型,要求更加“快、稳、准”的寄递服务。

才下山头,就上舌尖。浙江湖州安吉县溪龙乡,安吉白茶主产区,上午春茶炒制完成,下午便揽收发车,实现“次晨达”。为了提高春茶发运效率,菜鸟速递专门组建服务团队,将揽收点设在茶山,保证随时揽收,实现春茶高效流转。

加大农产品仓储和冷链投入、构建生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今年以来,快递企业主动适应农产品“品多、质鲜、量大”特点,对包裹急速揽收、物流降本等提出新要求,不断创新揽收模式,优化运输路径,延伸服务链条,更好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新技术新设备加快应用推广

提升服务现代农业的稳定性、便捷性、绿色化

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是打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的关键。聚焦低空、冷链、包装等重点领域,近年来,快递行业不断依靠技术创新,持续提升行业服务现代农业的稳定性、便捷性和绿色化。

——新设备加快应用,快递业务更智能。

浙江杭州西湖区龙井村,龙井茶核心产区,山间小路客流如织,放眼半空,无人机满载新茶有序穿梭。

“采用自研无人机进行茶叶运输,从山上茶农家到山下接驳点,全程从以往的23分钟缩短至8分钟。”浙江顺丰市场销售部负责人文磊介绍,单机单次载重可达50公斤,每天两台无人机可运输新茶3吨左右,下山后将转乘专属货车直发机场,次日便能运抵北京、广州等地。

“强化科技创新,有效提升了农村快递的服包養务水平。”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包養網 花園这些年,主要快递企业积极探包養索无人机、无人仓、无人车应用,使用场景和范围不断拓展,有效缩短农产品投递时间、降低运输成本。

——新技术持续推广,包裹服务更科学。

春耕正当时,辽宁开原、山东泰安、安徽肥西等苗木产区,农户们正忙着修剪、搬运、销售苗木。

“苗木花卉外形各异且容易弯折,对包装及运输要求很高。”京东物流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确保运输安全,专门制定了专属包装方案,在打包环节,除木架加固外,还用缠绕膜进行封装,缩小包裹体积、降低破损率;在运输环节,使用物流吊牌挂签,避免面单脱落,保障顺利抵达。

前不久,京东物流包装实验室正式揭牌启用。据介绍,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包装材料数字化应用,推动快递物流行业精细化、绿色化发展。

——打造更多典型项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过去一年,我们加大了对脱贫地区的关注力度,打造出17个典型县级项目,主要涉及河北、内蒙包養網古、河南等9省份的14个脱贫县、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林虎表示,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持续打造典型项目,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助力更多脱贫地区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完善寄递网络 开展项目培育

今年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设施建设水平

近年来,我国快递进村不断深入,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在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农产品上行方面,寄递渠道畅通,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农产品损耗,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力助推农产品外销、农民增收。”林虎说,今年,国家邮政局将多措并举让一批金牌项目“立起来”,激发全行业更好开展服务现代农业工作。

持续完善农村寄递物流网络。通过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加大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力度,不断丰富邮政快递服务现代农业载体。

因地制宜开展项目培育工作。立足特色农产品寄递服务遇到的堵点痛点,一方面,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寄递企业与农户、农村电商企业、行业协会的沟通平台;另一方面,指导寄递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农村地区服务能力,改善农产品寄递服务质量,推动当地农产品寄递业务规模化发展。

一手抓提效,一手抓降本。“邮政快递业在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林虎表示,今年国家邮政局将进一步降低农产品出村进城物流成本,提升农村地区寄递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持续实施“一村一站”工程,加快“一点多能、一站多用”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收快递、寄快递。同时,深入推进农村电商与快递协同发展,打造流通顺畅、服务高效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在农产品出村进城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记者 韩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