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齊魯大地,水網縱橫交錯,水利工程星羅棋布。
作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山東水資源總量僅占全九宮格國的1%,多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98立方米,不到全國的1/6,面臨資源性缺水與工程性缺水雙重制約、嚴重干旱與嚴重水患并存風險。水一直是山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制約。
缺水的山東如何“解渴”、興水、惠民?近年來,山東錨定保障水安全、保護水生態、發展水經濟、改善水民生目標,扎實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水利工程建設、水旱災害防御、農村供水保障、水資教學場地源節約集約利用、河湖治理保護等多項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水動能”。
節水增效“雙豐收”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德州市齊河縣豆腐窩灌區的劉橋鎮西楊村,綠油油的麥苗一望無垠,生機勃勃。
“我們這四千多畝地,絕大多數都使用噴灌、滴灌,結合水肥一體化,每次灌溉,五六個人就能全部管起來。”齊河縣種植大戶李建國說。
滴灌設備省工省水,使村民享受澆地便利的同時不增加經濟負擔。去年,西楊村秋季玉米畝均增產16.7%,畝均節水26%,扣除滴灌成本后,每畝可增收186元。
“這個平臺,隨時隨地能看用水量和花費。”站在田間,李建國打開手機登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平臺,算起了“節水賬”。“過去澆地按畝收費,現在按水量收費,少用少花錢,省下的水村委會會回購,我還能得獎勵。”
2023年4月,德州市寧津縣、齊河縣豆腐窩灌區入選全國首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個人空間試點,搭建起水價形成、精準獎補、水權交易等六項機制,實現節水增產、統籌生態、激發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熱情等多方面效益。
山東以占全國1%的水資源,養育了占全國7.2%的人口,生產了約占全國8%的糧食,灌溉了約占全國5%的耕地。十年來,山東累計實施42處大型和125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工程,全省有效灌溉面積從757瑜伽教室0萬畝增加到7862.58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6270提高至0.649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省深入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同時,以科技創新和關鍵節水技術攻關作為引領,扶持培育節水產業發展,推動重點用水工業行業水效提升,經初步測算,2023年全省萬元GDP用水量24.3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1.5立方米,分別較2012年下降49.6%、41.9%,均居全國前列。”山東省節約用水辦公室負責人介紹。
疏通水網“毛細血管”
“我們村吃水原來都是定時定點的,現在全天24小時都有水。”棗莊市山亭區葛莊村村民葛德合從水龍頭里接了一杯清水一飲而盡,高興地說,“干凈得很,還回甜。”
棗莊市山亭區地勢復雜,村莊分散,境內60%的村處在山區,實施規模化集中供水施工難度大、運行保障成本高。時租會議截至2022年底,全區自來水普及率為92%,但農村供水規模化覆蓋率僅為2.49%。
為破解群眾吃水難題,山亭區創新小樹屋構建以新建兩個區域水廠為中心、以六個加壓調節站為節點、以高位水池聯通供水終端的城鄉供水一體化模式,確保山村群眾都能吃上“大管網”自來水。截至2023年底,全區農村規模化供水覆蓋率已達55%,計劃至2024年底前實現覆蓋率97%。
面對水資源嚴重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的省情水情,山東加快構建庫湖河渠聯通、供排蓄泄兼統的骨干水網,同時著力完善“毛細血管”,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全省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的縣(市、區)達到118個,全省自來水普及率、規模化率、城鄉供水一體化率分別提高到98%、90%、73.8%,主要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山東不僅高效建設物理水網,促進水網工程系統集成,而且同步推進數字孿生,建設“智水齊魯”智慧大腦。打開數字孿生膠東調水平臺,膠東調水工程數字化“一張圖”盡收眼底,全局水量調配、明渠梯級閘泵運行控制、泵站智慧運維、水庫調度運維、管道泵閥應急調控等功能板塊一目了然。
山東將水利大腦作為“齊魯智腦”重要組成部分,系統建構“智水齊魯”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全省5522座水庫全部實現雨水工情自動測報和視頻安全監控。大汶河、沂沭河流域建成“三道防線”,實現多業務“四預”。6個數字孿生灌區國家試點加快推進,骨干引調水工程均開展了智能應用場景構建。
山東省水利廳負責人表示,當前,全省統籌推進物理水網和數字水網同步規劃建設、省市縣三級水網有效合理銜接,先導區建設全面起勢見效,全力打造國家水網建設省域范例。
以“河湖長制”推動“河湖長治”
近日,在濱州市濱城區獅子劉村的秦皇河畔,一架無人機正在“自主巡河”,發現的河湖問題通過移動端實時推送到沿線河管員,僅用10分鐘,無人機“巡河員”就完成了轄區內2條河道的巡查工作。
“有遠景、有近景、有視頻,能反饋河道最真實、全面的情況,還能及時發現盲區,以前要花1小時徒步巡完轄區內的河道,現在發現問題直接去現場處理就行。”獅子劉村河管員劉俊亮說。
濱州市建成無人機智慧巡河系統,構建“無人機+河管員+數字孿生”的河湖數字化、立體化管護模式,對全市特別是鄉村級河湖實行精細化管護,依托河湖環境改善帶動鄉村振興。
數字賦能、立體護河是山東推動全域河湖管理保護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自2017年全面建立河湖長制以來,山東省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湖長體系,7萬多名河湖長、4萬多名河湖管理員、6600多名河湖長制工九宮格作人員,以及全社會參與河湖管理保護工作者合力織起河湖治理管護網絡。
“6年多來,全省累計整治河湖問題9.5萬余處,河湖面貌煥然一新。”山東省水利廳河湖管理處有關人士介紹,山東目前已建成省級美麗幸福河湖600條(段),市、縣級美麗幸福河湖1400余條(段),實現省級美麗幸福河湖縣域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