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夢遊」,夢遊是什麼?

常常聽人家說夢遊夢遊,究竟什麼是夢遊呢?

常常聽人家說夢遊夢遊,究竟什麼是夢遊呢?

其實,正常人在睡眠時都是靜靜躺在床上,除了偶爾翻身、打呼,或者咬牙磨牙以外,身體很少有其他動作;但是,也有少數人,睡到一半會不由自主突然起床,甚至會換好衣服到處走,最後又回到床上,到隔天醒來,卻對夜間的事毫無印象,這就是所謂的「夢遊」現象。

嚴格來說,「夢遊」並不是正確的說法。因為在發生的當下,當事人並非處於作夢的狀態,因此較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睡遊症」或「睡走症」。

睡眠可以分成動眼睡眠及非動眼睡眠兩種情況:在動眼睡眠時,我們的眼睛會快速移動,是作夢的主要階段;而在非動眼睡眠中,依睡眠深淺,可分1至4期,「夢遊」通常出現在第3至4期深睡眠階段,且多在入睡後的前3小時發生,發作時間一般在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只有少數個案會發作長達半小時。

夢遊在兒童階段相當常見,據統計,4歲至8歲的小朋友,約1%至17%的人會有夢遊現象。原因可能是大腦尚未發育成熟,以致突然從熟睡中醒來,但又沒有完全甦醒,於是處於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進而從事一些簡單或重複的動作;大部分人會再入睡,隔天對所發生的事情完全沒有印象。

誘發夢遊的常見因素包括一些鎮靜藥物、睡眠剝奪、睡眠呼吸中止或是發燒。此外,不良的睡眠環境(如嘈雜的聲響、刺眼的光線),或是內在因素的刺激(如尿意、疼痛、壓力等),也容易將人從沈睡中喚醒,因而誘發夢遊現象。

一般而言,通常到了成年期,夢遊現象會自然消失,但約有20%的夢遊者在成年時仍會夢遊,有些人還會有家族病史。但是,如果到了成年才開始出現夢遊現象,就要考慮可能有其他身心問題。如果要確診,應利用睡眠生理檢查,觀察在非動眼睡眠時期,是否會出現一些走動現象。

夢遊的治療主要是避免誘發因子,並建立安全睡眠空間,以防受傷。發現家人夢遊時,可以溫和地引導他回到床上,切勿限制他的活動或將他叫醒,如此可能導致意識混亂或焦慮,甚至引發逃跑或暴力行為;除非情況非常嚴重,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

不過,有些現象可能與夢遊混淆,例如「夜驚」,是指兒童在睡眠中突然驚醒,大聲哭鬧,且非常恐慌;又如「快速眼動期行為失調」,主要是把夢境以行為表現出來,通常發生在50歲以後,有些與巴金森氏症有關;睡眠中的癲癇,需賴腦波檢查才能與夢遊區分。還有些人則在服用安眠藥後,也會產生夢遊現象。